近年來,留學熱度持續升溫,留學申請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申請者已經由“寫留學文書”變成了“打造留學文書”。何為“打造”?就是改變原來的流水賬式敘述格式,對內容進行科學選取和優化,從而更好體現個人優勢。打個比方,比如申請商學院,就重點寫能體現思維能力、領導力,避免出現可能會給人猶豫、粗心等印象表達,甚至略微夸大經歷(例如曾領導八個人的團隊可以寫成十個人),從而增加自己的競爭力。但在“打造”過程中,一定要明白留學文書的核心內容,表面過度夸大,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具體如何“打造”留學文書呢?今天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高質量文書的四個要素。
Core Values 核心價值
· 能否從文書中發現至少 4 - 5 個核心價值?
· 能否從字里行間中感受到多種價值的融合?
建議問三個問題:
· 點哪些價值顯而易見?標記出來。(很好!但是否可以精簡?)
· 哪些價值比較模糊?用不同的顏色標記出來。(如何讓它們更清晰?)
· 哪些價值沒有反映出來但可以增加。(如何表現?)
三個問題答完后做四件事:
· 刪掉重復的價值,比如努力和堅持。
· 刪掉沒有明確價值體現的內容。
· 重寫價值體現不明確的片段。
· 增加要補充的價值。
解讀:
“價值”指追求的事物和品質,包括我們熟悉的刻苦堅持、精益求精、領導力,也包括對藝術的追求、對家庭和社區的熱愛等等。維度單一常常是文書無聊的原因。例如:
When I was six, I spent all my pocket money on a rag doll for my friend next door, but that friendship ended when I saw that doll buried in the neighborhood trash can. When I was ten, mama dismissed me from school to visit my grandma, only to see her last smile before she went to heaven. When I was fifteen, my parents convinced me to attend a school 7,000 miles away from home. I am now eighteen, and after living by myself in America for three years, I have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sometimes, the greatest loneliness comes not from losing a friend or a family member, but from not having support from the people around me. I have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there are some roads that I must travel by myself. (六歲時,我花光了所有的零花錢為鄰居買了一只布娃娃,可當我看到那只娃娃埋在小區垃圾堆時那段友情宣告結束。十歲時,媽媽把我從學校接出來去看奶奶,而我看到的只是她去天堂前最后的微笑。十五歲時,父母說服我去離家7000英里的學校上學。現在我已經十八歲了,在美國獨立生活了三年后,我開始明白有些時候最孤獨的不是失去朋友或家人,而是失去身邊人的支持。我漸漸意識到有些路我必須自己走。)#p#分頁標題#e#
分析: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獨立”,但我們也看到了作者是一個看重友誼、慷慨的人,同時能感受到她和家人的關系,也能捕捉到一些父母的影子。讀者收到的信息就比較充分了。當然,這些細節稍不留神就會顯得十分累贅,一定要和后文有關系的才能保留。另外,在實際操作中,我們一開始不用想太多:有故事的同學直接寫故事,沒有特別故事的同學找經歷來支持自己想展現的價值。任何故事都是一面透鏡,可以折射出人物的很多面,只是不同的透鏡側重點不同。等有了一些素材后,再反復推敲。
Vulnerability 脆弱
· 文章的聲音是分析型的還是來自內心深處柔軟脆弱的地方?
· 讀了這篇文章,是否感覺離作者更近了?
“脆弱”是動人的文書常常具備的特點,因為脆弱是我們人性中共通的部分,是人們互相吸引的原因。一些增加“脆弱”的建議:
· 揭示一些人們可能會因此評判你的事件。
· 講述一個還沒有被克服或根本無法克服的問題。成功固然好,但“未解決”也許才是成長潛力的體現。發現此類問題的一個辦法是:看看你排在前5的核心價值哪些互相沖突,問自己如何解釋這個沖突,自己對沖突的感覺,這些沖突展現了你是怎樣一個人。
· 描述你的激情所在 — 知道什么就勇敢說出來。
解讀:
脆弱是中國學生最難做到的一點。光譜的一頭是無病呻吟,另一頭是強裝高大全。真實地面對自己非常難,那么在招生官面前表達一個真實的自己接近不可能。特別是很多優秀同學,我讀完 TA 的文書(或做完模擬面試),我常問:你自己愿意和這么完美的人做朋友嗎?只有充分了解自身脆弱的人才更可能了解他人的脆弱,這是一種同理心 (empathy),而同理能力幾乎是領導力中最重要的元素。例如:
Every day, I set goals to say hi to people I don’t know yet. In fact, my goal will be to say hi to one of the people at the lunch table for the first day; next day, I will try my best to talk to at least two of them, and so on. To achieve my daily goal, I go through each person’s name over and over, because remembering names is never my strength. To talk to them and get to know them, I listen attentively to their conversations, trying to remember TV shows that are unfamiliar to me so that I can research them later - I am afraid of the awkward moments of silence when I need to look for topics to talk about with someone I don’t know well. I never find the progress easy, but I am always proud of myself when I talk to one more person.(每天我都把和我還不認識的人打招呼作為目標。實際上,第一天我要向午餐桌上的一人打招呼;第二天我要盡力至少和其中的兩個人說話,以此繼續。為了達到我的目標,我一遍遍復習那些人的名字因為我從來不善于記人名。為了和他們說話、認識他們,我非常注意聽他們的對話,嘗試記住那些我不熟悉的電視劇便于我之后自己了解 — 我特別害怕和不認識的人說話找不到話題時的尷尬場面。我從來不覺得這個過程容易,但我總是會為我多和一個人交談過而感到自豪。)#p#分頁標題#e#
分析:
這位同學從申請表上很難看出是一位不善社交的學生,但她勇敢地在文書中坦白了這一點。這是大部分人進入新環境時的心路歷程,讀者很快能和她產生共鳴。當我們再看她申請表時不但看到了成就也看到了背后的過程。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申請材料要成為一個整體”。我再推薦一篇我個人最喜歡的文書,出自 100 Successful College Application Essays:Too Easy to Rebel。光看題目就很有意思 — 太簡單以至于不能反抗,有點“不能承受之輕”的感覺。作者出生在一個典型的華裔家庭,喜歡文學戲劇,但父母是典型的第一代中國移民,覺得只有學好數理化才是硬道理。作者描述了內心的糾結,并坦言她不知道如何做決定。我截一小段展示一下哈佛學神在高中時代的寫作功底。有志于上常春藤的要標齊。
It would be simple enough just to rebel against all my parents expect. But I cannot afford to rebel. There is too much that is fragile -- the world my parents have worked so hard to build, the security that comes with it, and a fading Chinese heritage. I realize it must be immensely frustrating for my parents, with children who are persistently “too smart” for them and their simple idea of life, living in a land they have come to consider home, and yet can never fully understand. In a way, they havestopped trying to understand it, content with their own little microcosms. It is my burden now to build my own, new world without shattering theirs; to plunge into the future without completely letting go of the past. And that is a challenge I am not at all certain I can meet.(反抗父母的期望很簡單,但我無法承受它的代價。脆弱的東西太多 — 父母辛苦建立的世界,隨之而來的安全感和逐漸消失的中國遺存。我意識到我的父母來到這片被他們稱為家但永遠不可能真正理解的土地,單純的生活追求和“太過聰明的小孩”并存是多么挫敗的一件事。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已經停止嘗試了解這個世界,滿足于他們自己的小天地。現在要建立我自己的新世界而又不打碎他們的世界、奔赴未來又不放棄過去都成了我身上的重擔。這是一個我不能確定我能迎接的挑戰。)
分析:
父母意志和自我意志,多么普遍的話題。在讀這段文字時,我想起小時候父母在新城市的奮斗,也想起我來美國后不斷發展出的新認識和他們的碰撞,讓我思考這會不會是我的孩子15年之后的心聲……這樣的“代入感”是最高級別的“打動”。可以想象在父母的壓力和自我夢想的推動下,這位同學的申請表一定處處精彩,但我們不僅看到了一份高大全的履歷,更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人。#p#分頁標題#e#
So What Moments 洞見瞬間
· 能否從文中找出 3 - 5 個原來是這樣的瞬間?
· 這些瞬間是否可預測?還是來得巧妙、發人深思?
下面是幾個建議來增加洞見:
· 把展示(Show)和說理分開(Tell)。
· 朗讀 Show 部分,看聽眾是否能猜出 Tell 的內容。猜不出也許意味著一個不錯的洞見。
解讀:
例如亞馬遜創始人 Jeff Bezos 在普林斯頓畢業演講。故事講少年時期的 Bezos 在公路旅行途中告誡祖母吸煙有危害,但得到的卻是祖父的一聲長嘆:“善良比聰明更重要。”我自己在讀這個故事時沒有猜到結局。這個演講稿是約取規劃學生的一篇規定讀物,那些掃一眼情節就試圖拼湊出完整故事的同學確實也沒有一個猜到結局。建議大家都讀讀這篇文章體會一下什么叫“原來是這樣”的瞬間。
Craft 打造
· 內容和思想連接是否有邏輯但是又不太明顯?
· 細節的呈現是否是經過多次篩選的產物?
· 通篇是否有趣和簡潔?
以下是幾個精心打造的要素:
· 具象、具象、具象。
· 用簡潔的語句表達復雜的思想。
· 謹慎使用“大詞”。
· 結尾留有空間。
· 讓讀者流淚。(高難度,無法刻意實現)
解讀:
這部分完全看功底了,但大家也不用特別擔心,因為文書寫作必須和其他申請材料反映出的英語水平相匹配。即使是這樣,我們也認為任何英語水平的同學都能好好把握前三個要素:核心價值、脆弱、洞見。然而這三個要素也不是任何顧問甚至槍手能強加給學生的。寫文書是一次心靈與智力的體驗。升學顧問即使能在最后關頭為你挖一條好渠,水流還是要從日積月累的品格塑造和思維鍛煉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