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濟高質量發展對金融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金融業不斷提升自身的規模與實力,更需要其牢記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職責。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工業正經歷著從數量驅動向質量驅動的持續轉變,逐步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升級。這種轉變的核心在于以創新為引領,推動綠色低碳工業的發展。金融業與工業之間的良性互動是經濟大循環圖景中的關鍵環節,二者協調發展對于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金融業與工業的營業收入不斷增加,行業增加值屢攀新高,但是兩行業是否實現耦合協調,協調度發展到什么階段以及影響行業間協調關系的主要因素仍沒有堅實的數據支撐和模型分析。因此,文章基于 2006—2020 年中國 31 個?。ㄊ?、自治區)金融業與工業的相關數據,應用熵值法、耦合協調模型和灰色關聯分析,測度金融業與工業的協調發展狀況以及主要影響指標。實證結果表明:(1)在全國層面,金融業與工業的耦合始終保持在高水平階段,“金融業-工業”系統的協調度在樣本期間呈現持續上升的態勢,兩個行業的互動程度不斷增強,由 2006 年的瀕臨失調逐步發展到 2020 年的良好協調;(2)不同地區金融業與工業的耦合程度、協調度以及綜合發展水平均存在差異,需針對具體地域的特點進行個體化分析,但是各區域總體向好趨勢是相似的;(3)金融業的不同指標對工業的影響程度不一樣,工業領域同樣表現出類似特性,著重關注主要影響因素有助于提升金融業與工業之間的耦合協調水平。本文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引導產業結構向綠色創新化轉型,強化工業對金融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根據不同地區的特征制定相關政策等建議。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模型構建,揭示了金融業和工業之間復雜緊密的聯系。雖然兩者間存在著相互依賴與深度互動,但也暴露出一些待解決的問題,然而,這些問題并不意味著金融業與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將會被阻擋,相反,正是通過不斷地探索與創新,才能更好地推動兩個領域的協同發展,為經濟高質量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puts higher demands on the financialindustry, which is not only required to continuously grow itself, but is also required to bear inmind its fundamental mission of serving the real economy. In this process, the industrialsector is experiencing a continuous progress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This process, graduallyby industrial power to industrial power. And the core of this transformation is to prioritizeinnovation and advance green, low-carbon industrial growth.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industry is a key link in the picture of the economic cycle, and the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s crucial to achiev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In recent years, the operating revenues of the two industries in China have been increasing,and the value added of the industry has climbed to new heights, but there is still no solid datasupport and model analysis on whether the two industries have achieved coupling andcoordination, to what stage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has developed to, and the principalfactors that effect the inter-industry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Thus, drawing from the datapertaining to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other industries spanning all 31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throughout the time from 2006 to 2020, both th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territories locatedwith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article applies the entropy method, the couplingevaluation model and using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to measure the synergy developmentbetwee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the industrial sector, as well as the main influencingindicators and delves deeper into the existence of a notabl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integration and harmony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other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expansion.The findings from the analysis reveal that: (1) across the country, the interlinkagebetween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industrial sector is robust, with the coordination withinthe "financial-industrial" system experiencing growth throughout the study period, and thedegre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industries has been increasing, from the near-disorder in2006 to good coordination in 2020; (2) The extent of integration, coordination, and overalldevelopmental status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industrial sectors varies across differentregions and requires targeted analysis, yet the general trend of positivity remains consistent;
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三章 金融業與工業綜合發展水平的特征事實
第四章 金融業與工業耦合協調發展的理論分析
第五章 金融業與工業耦合協調發展的實證分析
第六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工業和金融業之間的協調發展,旨在推動實體經濟與金融服務的深度融合,以便更有效地促進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我國尤為重視實施綠色低碳的發展策略,保證資源配置的相對均衡,通過加強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在調配生產資源中的作用,穩固實體經濟的基礎,共同構建金融業與工業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最終達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新時代金融業的根本使命是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與資源分配和流通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金融業通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擴大融資渠道等方式服務工業、提升工業的競爭力、幫助企業轉型升級以及提高企業的風險承擔能力。金融業為我國工業發展作出突出的貢獻,具體表現為金融發展助力工業產業鏈升級,金融集聚促進工業企業技術創新等。為促進工業和金融業的緊密合作,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推動數字金融進步,發展供應鏈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務模式;同時加強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確保工業和金融業的穩健運行。貫穿全球工業化歷程,工業始終是實體經濟的核心,是構成信息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基礎,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其發展水平體現國家的經濟水平和綜合實力。在全球產業新競爭的格局下,構建工業競爭新優勢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必經之路,而我國工業化仍有深度拓展的空間。工業規模的擴大同時提高了對金融業的需求,繼而拉動金融業規模擴張,增加其就業機會,使金融業自身價值不斷升高。兩個行業之間協調發展,對于促進科技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和增強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 2023 年,全國工業增加值為 399103.1 億元,較上年增長 4.2%,占當年 GDP 總量的 31.7%,全國金融業增加值為 100676.6 億元,較上年增長6.8%,占當年 GDP 總量的 8.0%。相較于先前的數據,兩個行業的產值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長。雖然全國工業發展的態勢向好,但金融業的結構效率、規模水平以及相關政策等都會對工業的發展產生影響,其中一方存在問題,必然會影響另一方的正常運作,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要確保金融業與工業保持健康發展,就必須實現二者的耦合協調??墒窃诋斍暗默F實發展過程中,兩行業的協調發展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這導致二者的協同發展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研究意義
理論意義文章以金融業和工業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為切入點,深入研究兩行業的耦合協調狀況,并且細致分析影響協調度的多種因素,豐富現有的相關文獻,增進對金融業和工業互動機制的理解,為未來學者探究兩行業整體性的協調發展提供新的理論研究視角。最后通過對各種影響因素的探究,文章進一步分析這些因素與工業、金融業之間的關聯程度,為提升兩行業間的協調程度提供創新性的思路和策略。2.現實意義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增長與穩定運行的核心,只有夯實實體經濟基礎,才能保障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并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物質和技術基礎。發展實體經濟的首要任務是發展工業,因此要加快將我國建設成高質量工業強國、制造強國。金融業通過提供融資等多元化服務,有效提高工業產值,助推工業轉型升級;同時,工業部門發展可為金融業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利潤源泉,從而保證金融業健康發展。金融業與工業的良性互動是經濟大循環圖景中的關鍵環節,要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及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確保金融業和工業兩個部門間的協調發展。由于服務業(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勞動生產率通常低于第二產業中工業的勞動生產率,隨著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的顯著提高,我國 GDP 增長速度將出現相應的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因此,我國需要加強對工業發展質量的關注,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制定政策著力振興制造業,確保金融業在行業增長的同時,仍能堅持為實體經濟服務,特別是為工業部門提供有力支持,助力我國邁向工業強國(胡乃武,2017)[1]。在梳理金融業和工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本文構建評估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揭示兩個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基于相關理論框架和行業協調機制,采用耦合協調模型探索兩行業協調發展的時空演進特征與差異。通過實證分析,進一步明確影響行業協調發展的關鍵因素,為將來實現行業的良性互動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與內容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多元化的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主要涵蓋文獻研究法和實證分析法等。在文獻研究環節,本文系統性地梳理國內外各類文獻,以耦合協調的研究為論文核心,將金融業與工業的相互影響作為研究基石,加入關于金融業和工業發展水平測度的相關文獻,總結分析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在理論研究環節,遵循“文獻梳理→評估行業綜合發展水平→結合理論厘清耦合機制→實證得到耦合協調程度→分析重要的影響因素”的技術路徑,深入研究中國金融業和工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并對各種因素與兩大行業發展之間的關聯性進行細致分析。基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及相關文獻,本文準確界定了金融業和工業的統計測度標準,并梳理行業的協調發展機制和主要影響因素。最后,探討兩行業發展過程中的挑戰與機遇,并圍繞產業創新、產業拉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等方面,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和改進措施。在實證分析環節,首先,選取行業相關指標并形成綜合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再收集2006—2020 年全國以及中、東、西部地區金融業和工業的行業數據,采用賦值法測算得到金融業和工業的綜合發展水平,并進行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性檢驗。緊接著,搭建耦合協調模型測度行業間的耦合協調程度,探究分析不同區域二者的耦合協調關系。最后,使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得出金融業和工業與不同影響因素之間的關聯程度,并對核心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本文運用 MATLAB 和 STATA 等軟件建立模型,將理論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在查閱、梳理和研究大量國內外參考文獻的基礎上,從理論層面厘清金融業與工業的耦合機制,分析二者的協調程度、發展程度以及影響因素等,根據實證結果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研究內容文章圍繞中國金融業與工業的耦合協調關系以及影響因素展開,大致分為以下六個部分:第一章為緒論部分。主要目的是結合高質量發展的宏觀背景,介紹中國金融業與工業發展水平的研究及其耦合協調的作用,并闡述研究的背景與重要性,明確使用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并對研究的創新點與不足之處進行說明。第二章為文獻綜述。首先概述金融與工業綜合發展測度的研究,繼而詳細探討金融業對工業發展的影響以及工業對金融業的影響。通過文獻評述和回顧,綜合分析目前關于金融業與工業之間關系的研究成果,并從中尋找該研究領域中的潛在創新點。第三章為中國金融業與工業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本研究選取中國金融業與工業領域作為分析對象,形成兩行業的綜合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利用熵值賦權法量化金融業與工業的發展水平。通過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性檢驗,驗證金融業與工業發展水平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進而分析兩個行業的發展動態與差異。第四章為理論基礎。本章對產業發展規律、比較優勢理論、耦合協調理論以及灰色系統理論進行梳理,為中國金融業與工業協調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并且在理論方面初步厘清金融業與工業耦合協調的內在機制。第五章為實證分析。基于中國金融業與工業綜合發展水平差異的評價,運用耦合協調理論構建評價模型,分析全國和中、東、西部三大地區兩行業的耦合協調程度。然后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量化并探究本文所研究的各項指標對行業協調發展的影響程度,并且對影響較大的因素進行詳細分析。第六章為結論和建議。根據上文的實證分析結果,總結關于中國金融業與工業的綜合發展水平、耦合協調發展現狀以及核心影響因素的三個結論。根據以上結論,進一步提出具體的建議和策略。
三、創新點與不足
(一)創新點本文的創新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以往文獻大多研究生產性服務業對工業的貢獻與影響,而本文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通過各項數據指標衡量金融業與工業的相互影響程度,聚焦兩個行業之間的良性循環和協調發展,這是對現有文獻的補充;同時采用 31 個省份地區的詳細數據,將全國劃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區域,更加細致地分析不同區域兩個行業之間的關系,為探究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提供新視角;最后,對金融業和工業耦合協調過程中涉及的十六個指標進行分析,找出二者互動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為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以及促使二者協調程度進一步發展提供經驗證據。
(二)不足之處本文的不足之處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盡管已使用滑動平均窗口法對部分缺失的數據進行填補,但是由于原始數據的部分缺失,對實證結果的準確性仍存在一定的影響。其次,在選取二級評價指標時,由于統計年鑒以及 Wind 數據中數據的缺失或未實時更新,某些評價指標必須采取替代值進行實證分析,可能對實證結果造成影響。最后,雖然本文已選取 16 個指標和長達 15 年的數據集,對金融業與工業之間的耦合協調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具有相對豐富的數據量,但是兩個行業的耦合協調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系,在相關評價指標的選擇和研究上仍有進一步拓展和完善的空間。
第二章
文獻綜述
一、金融業與工業綜合發展水平測度的相關研究目前,國內關于金融業發展水平測度的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構建金融業評價指標體系上。李俊玲(2019)從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視角出發,根據開放,綠色等新發展理念構建金融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重點關注金融自身發展質量以及金融對經濟的支持效果兩個核心維度。通過多種賦權方法進行實證分析,發現不同地區在金融發展上各具優勢,整體而言金融平均發展水平有小幅度的提升,其中行業自身發展質量、支持經濟創新和協調發展的成效最為顯著[2]。高一銘(2020)采用長期穩定、金融效率和普惠金融三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涵蓋金融業的物質和人力資本、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金融風險管理等方面。運用 SBM-DEA 模型等方法對我國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量化評估,結果顯示我國金融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得到改善,但地區發展仍存在不平衡性,東部地區的發展水平比中西部更加優異,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有待進一步加強[3]。徐璋勇(2018)立足金融業的本質,在明確金融業高質量定義的基礎上,提出金融規模、金融結構、金融效率、金融功能及金融穩健性五個評價指標,在宏觀層面上對金融業的整體發展水平進行專業評估[4]。我國關于工業發展水平測度的文獻研究集中在構建工業評價指標體系上。江小國(2019)結合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方法,以工業高質量發展內涵為出發點,構建包括營業收益、創新能力、綠色環保、產品質量等方面的評價體系。該體系從時間、空間、存量和增量多角度評價中國工業發展水平,研究結果顯示,自 2015 年起我國工業發展速度顯著加快,特別是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其工業發展處于全國領先地位[5]。張文會(2018)基于十九大報告對我國工業發展提出的要求,初步構建中國工業評價指標體系,涵蓋創新、產業結構、要素利用率、低碳可持續等指標。他主張運用多種賦權方法確定指標權重,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分析工業總體及細分行業的發展情況[6]。許衛華(2019)梳理近年來關于制造業評價指標的文獻,并根據河南省的具體情況,選定行業轉型、創新發展、信息化融合度、綠色低碳和經濟收益五類指標,對河南省各縣市的工業發展水平進行更加真實準確的評估,為制定地方發展政策提供依據[7]。黃順春(2021)整合分析 118 篇關于不同細分行業、不同視角和不同地區的文獻,指出工業發展評價的重點在于競爭力、創新能力以及綠色低碳三個層面。其中,創新和綠色相關的二級指標種類豐富且選取頻率較高,顯示出它們在工業發展評價中的重要地位[8]。
二、金融業對工業影響的相關研究金融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核心,在推動工業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通過向工業注入大量多元化的資本,提高現代工業的競爭力(劉志彪,2006)[9]。Riddle(1986)認為,金融業是促進其他部門成長的關鍵產業,不僅能夠驅動商品生產,還能連接不同的經濟領域,保障經濟活動的順暢運行[10]。為了增強工業的行業競爭力并助力實體經濟加快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引導企業合理運用金融工具,包括健全金融市場運行基準,加強金融監管,發展普惠金融等。這些措施有助于企業降低交易成本,分散風險,解決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從而提高資本的配置效率(King.,1993;鄧超,2017;黃劍輝,2022)[11][12][13]。江靜(2007)的研究發現,金融業發展有助于提高工業的整體效率,金融規模的擴大和效率的提高對工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具有促進作用[14]。顧乃華(2010)的研究表明,金融業的進步激勵工業企業將部分服務職能外包,把資源和能力集中到核心優勢業務上,提高企業運營的靈活性和效率,進一步強化其盈利能力[15]。尹亞紅和劉佳舟(2020)研究發現金融深化能夠促進工業的技術創新,并且強化海外并購對企業創新能力產生的積極作用[16]。銀行體系通過其內在機制以較低的成本促進企業模仿創新,且創新成果一般不會受到外部環境的負面影響;而多元化的金融市場則為高風險和高收益的自主創新活動提供適宜的條件[17]。張璇等(2019)通過對中國 1998年到 2007 年間工業企業和金融數據的研究發現,銀行業間的激烈競爭有助于緩解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進而增強創新能力,這點在市場化程度高的地區尤為明顯[18];不僅多樣化的金融結構可以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金融發展也可以減輕融資約束對企業創新的制約(余明桂,2019)[19]。李春濤(2020)的研究證實,通過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以及出臺激勵企業創新的稅收政策,金融科技成功地提高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成果[20]。李青原等(2013)以我國各類工業行業的數據作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證實銀行貸款能夠有效提高實體經濟的資金利用效率,并且金融發展同樣可以促進工業企業提高資本利用效率[21]。林毅夫(2003)強調,金融結構應當隨著產業技術和要素稟賦的變化而調整,以滿足各行各業的融資需求。當金融結構與工業規模相匹配時,可以高效滿足企業的融資需要,推動工業持續發展。[22]。隨著科技進步,數字金融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有效降低外部環境惡化、融資條件欠佳、內部管理不當等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達到優化企業資本結構、改善公司治理環境、促進工業部門綠色創新發展的目標,最終振興實體經濟(汪亞楠,2020)[23]。數字金融還能夠通過溢出效應,促進相鄰地區技術密集型制造業的成長,進一步推動區域產業的整體發展(Liu,2022;Na,2022)[24][25]。在金融監管的有效配合下,金融科技的應用有助于工業企業提高投資效率,同時助推經濟實現脫虛向實(劉園,2018)[26]。
三、工業對金融業影響的相關研究工業的發展不斷催生出對金融業更廣泛的需求,進而帶動金融業進步。早在 1966年,帕特里克指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工業規模的不斷擴張,企業的融資需求也隨之增長,這促使金融業擴大規模、優化結構以及提升效率,從而更好地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金融業產生于工業、服務于工業,并與工業的發展息息相關。Guerrieri 和 Meliciani(2005)的研究證實,金融業的進步主要是由工業結構決定的,工業的需求促使金融部門不斷細分化和專業化,進而提高金融業的效率和發展水平[27]。顧乃華(2010)認為,工業是金融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當我國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形成對金融業廣闊的市場需求時,金融業才能實現高效的資本投入,并獲得可觀的回報。隨著我國工業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對金融業的拉動作用也會更加顯著[15]。李蕾(2018)通過投入產出分析證實,無論是中等收入還是高等收入經濟體,工業內部和產業間的升級均對金融業的發展具有擴張和提質的雙重影響,特別是中國的工業升級對金融業具有較大程度的層次提升效應[28]。鐘韻(2015)利用 2000 年到 2011 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我國中等城市的工業發展對金融業的推動作用更加明顯,并且有助于金融業增加就業機會[29]。陳龍(2020)的研究同樣指出,工業就業的持續增長能穩定帶動金融業就業的增長,從而實現金融業規模的擴張[30]。遵循最優金融結構理論,一個國家的發展階段決定其要素稟賦結構,繼而塑造實體經濟結構和金融結構。目前,我國正處于資本相對豐富的階段,與過去的勞動力豐富時期有所不同。在這一階段,企業普遍面臨較高的風險和較大的資金需求,因此,市場上對于那些能為大型企業提供資金并有效分散風險的金融機構的需求不斷增加(林毅夫等,2009)[31]。隨著工業企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對金融服務的多元化需求逐漸增加,這為金融業的創新轉型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四、文獻評述
總之,現有文獻大多關注金融業與工業之間的單向影響關系,以及行業自身的發展質量,可以發現金融業對工業具有助推作用,同時工業對金融業也存在正面影響。但是,少有文獻研究工業與金融業之間的互動協調發展,即兩個系統在協調約束下的整體性發展狀況。因此,本文著重研究中國金融業與工業的耦合協調發展問題,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測度兩個行業的綜合發展水平,評估兩個行業之間是否實現良性互動,并且找出影響其協調發展的深層次因素,進一步探究推動兩行業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
第六章
結論與政策
建議一、主要結論本文根據 2006 年至 2020 年我國 31 個省市自治區金融業與工業的相關數據,運用耦合協調模型測算出全國以及東、中、西三個區域金融業與工業的耦合協調度,又通過灰色關聯技術從金融業與工業的 16 個指標中遴選出最有影響力的指標,并進行分析。實證結果顯示:(1)從時間維度上分析,2006 年至 2020 年間,我國的金融業與工業一直處于高水平耦合階段,二者實現了有序的協同發展和緊密的相互作用。兩個行業在 15 年間不斷進步,綜合發展水平實現極大的提升,雖然兩個行業在某些時期經歷了發展水平的下跌,但是總體來說行業仍在向好發展。同時協調度也從 2006 年的瀕臨失調發展到 2020 年的良好協調,展現出“金融業-工業”系統邁入優質協調的潛力。(2)從空間維度上分析,東部地區的金融業與工業耦合度在樣本期間基本維持在高水平耦合狀態,中部地區同樣如此,只有西部地區在 2006 年時兩行業還處于磨合階段。在十五年期間,三個地區的金融業與工業均實現快速發展,綜合協調指數 T 值始終保持上升趨勢。特別是,西部地區在 2019 年率先邁入行業良好協調發展階段,隨后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在 2020 年邁入此階段。(3)關鍵影響指標分析,金融業與工業的灰色關聯度分析進一步顯示,金融系統中保險深度,金融相關率,金融業人均產值對工業影響程度最大,工業系統中廢水排放,勞動生產率和專利數對金融業影響程度最大。其中,保險密度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聯是最緊密的。金融業通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強企業風險承擔能力和擴大融資渠道等方式服務工業、提升工業的競爭力并幫助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同時,工業規模的擴大也增加了對金融業的需求,繼而拉動金融業規模擴張,創造就業機會,使金融業自身價值持續增長。兩個行業之間形成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好關系。通過灰色關聯度分析,可以篩選出對金融業與工業協調發展最具影響力的因素,只有把握這些主要因素,才能高效地推動兩行業的協調發展。另外,考慮到不同地區的特殊性,其適宜的發展政策不完全相同,因此,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提高金融業與工業的耦合協調度,還要根據不同的地區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政策方法。
二、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的結論以及經濟高質量發展五大理念,本文提出得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第一,強化工業對金融業的拉動作用。一方面,鼓勵工業企業將金融相關業務外包至金融機構,這樣的市場驅動有助于金融業增加就業機會、擴大規模以及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同時,工業企業可以將大部分的資源集中在升級主營業務和提升創新能力上。另一方面,通過增加工業需求拉動金融業發展,不僅可以加強工業對金融業的影響力,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兩行業協調發展的程度,有助于加深他們的內在聯系,促使二者盡快進入優質協調階段。第二,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形成多元化、開放的金融體系,提高金融集聚程度。這包括引導更多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體系、擴大金融行業規模、提高金融相關率和推動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通過這些措施,金融業可以更好地支持工業企業發展,尤其是通過提高保險深度和密度來轉移企業經營的風險以及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此外,優化金融結構、提高直接融資額、發揮金融業的中介功能,可以合理配置資金、提高融資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時,加強區域間的金融合作,通過輻射效應帶動周邊城市金融業的發展,進而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第三,構建完善的監管系統和法律法規體系。盡管我國金融業與工業一直存在高度的耦合關系,并且二者的協調度也在不斷提升,但企業過度金融化的潛在風險仍不可忽視。在促進金融業與工業協調發展的同時,要防止資金過度流向金融部門,導致企業過度金融化和經濟脫實向虛,從而阻礙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因此,必須從根本上完善監管系統和法律法規,這樣可以有效降低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系統的安全與穩定,提高金融效率,同時平衡金融風險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保持兩個行業之間的均衡發展。第四,引導金融業向數字化和綠色化發展。結合數字金融和綠色金融,引導中長期資本支持行業健康發展,并且加速金融行業向數字化轉型,穩健發展金融科技。數字金融通過運用數字化和信息化技術以及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打破了傳統金融服務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它依靠科技平臺的長尾效應,能夠以較低的邊際成本為廣大客戶群體提供服務。此外,數字金融通過大數據和算法模型進行風險評估,有效降低對抵押資產的依賴程度。同時,發展綠色金融產品,如綠色信貸和綠色保險等,引導各個行業向綠色低碳模式轉型,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提供保障。第五,重點加強工業的創新能力。由于當前全球經濟環境復雜、不確定性增強以及中國正處于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關鍵階段,創新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62]。技術創新不僅能夠促進經濟的長期增長,還能有效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此,國家和金融機構應當加強對工業創新的投資與支持,包括推行財政撥款支持創新的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接受專利作為擔保進行貸款、促進科學的產業布局和適度的資源集聚。此外,企業應通過與研究機構和用戶合作提高創新效率,并通過財政獎補等激勵機制吸引高科技人才,打造有利于人才聚集的環境。第六,解決不同地區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推動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同地區面臨的主要矛盾不同,需要因地制宜采取策略,才能從根本上推動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例如,西部地區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其轉變為以技術進步帶動的內生性經濟增長,同時保持穩定的投資,拓寬投資渠道,借助直接融資手段,擴大對外開放的程度,抓住“一帶一路”的契機,將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此外,還需要著力發展人才相關政策,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提高地區人力資本存量等。東部地區應減少行業集聚,促使所需技術程度較低的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應該積極承接這些轉移過來的產業,逐步優化本地區的產業集聚程度,加快生產要素的流動,推動各地區產業的均衡發展。通過這些措施,不同地區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徑,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胡乃武.三次產業演進規律與我國產業結構變動趨勢[J].經濟縱橫,2017(6):15-21.
[2]李俊玲,戴朝忠,呂斌,胥愛歡,張景智.新時代背景下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評價——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9(1):15-30.[3]高一銘,徐映梅,季傳鳳,鐘宇平.我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時空分布特征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37(10):63-82.
[4]徐璋勇.金融發展質量及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5):545-551.
[5]江小國,何建波,方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區域差異與提升路徑[J].上海經濟研究,2019(7):70-78.
[6]張文會,喬寶華.構建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幾點思考[J].工業經濟論壇,2018,05(4):27-32.
[7]許衛華.國家糧食主產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以河南省為例[J].中國物價,2019(2):44-46.
[8]黃 順 春 , 張 書 齊 . 中 國 制 造 業 高 質 量 發 展 評 價 指 標 體 系 研 究 綜 述 [J]. 統 計 與 決策,2021,37(2):5-9.
[9]劉 志 彪 .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中 國 制 造 業 升 級 的 路 徑 與 品 牌 戰 略 [J]. 財 經 問 題 研究,2005(5):25-31.
[10]Riddle. Service- led Growth: 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World Development [M].New York: Praeger,1986.
[11]King, R.G.and Levine, R.(1993)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8,717-738.
[12]鄧 超 , 張 梅 , 唐 瑩 . 中 國 非 金 融 企 業 金 融 化 的 影 響 因 素 分 析 [J]. 財 經 理 論 與 實踐,2017,38(2):2-8.
[13]黃劍輝.金融助力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J].中國金融,2022(1):41-43.
[14]江靜,劉志彪,于明超.生產者服務業發展與制造業效率提升:基于地區和行業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7(8):52-62.
[15]顧乃華.生產性服務業對工業獲利能力的影響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數據和 SFA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5):48-58.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