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博士論文,本研究基于博弈論建模方法,以制造商、電子零售平臺、政府和消費者構成的電子商務供應鏈為情境,從網絡安全風險規避、防御與監管三個角度對智聯產品供應鏈的運營管理策略展開探討。
第一章緒論
1.1研究背景
1.1.1實踐背景
在科技浪潮的推動下,物聯網(IoT)技術迅猛發展,智能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入市場并得到廣泛應用。5G技術的飛速發展,更是為智能產品的普及插上了翅膀,以可穿戴產品、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為代表的智能設備,深受年輕一代消費者的喜愛。工業媒體新聞數據顯示,中國正大步邁向物聯網在消費品領域的應用時代。
回顧智能產品的發展歷程,早期的智能家居設備功能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遠程控制燈光、家電等方面,用戶體驗相對簡單。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如今的智能家居已經形成了一個高度集成的生態系統。例如,用戶可以通過手機APP一鍵控制全屋的燈光亮度、顏色,調節空調的溫度、濕度,甚至控制窗簾的開合,實現家居環境的自動化管理。智能汽車領域同樣經歷了巨大的變革,從最初簡單的車載導航和娛樂系統,發展到現在具備自動駕駛輔助功能、智能互聯功能的復雜系統。新能源汽車品牌特斯拉,其車型憑借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和與手機的無縫連接功能,吸引了大量消費者。
根據工信部《2023年通信業統計公報》的數據,僅2023年,中國的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量就超過2.05億。其中,小米物聯網平臺連接設備數量超過6.55億臺,華為的鴻蒙生態系統設備數量也超過7億臺。這一龐大的用戶群體表明,智能產品已經深度融入人們的生活。在不同年齡段和地域,智能產品的普及程度也有所差異。年輕一代對新科技接受度更高,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在年輕人中的使用率極高。在一些一線城市,智能家居的覆蓋率也逐年上升,家庭用戶通過各種智能設備提升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適度。
1.2研究意義與創新點
1.2.1理論意義
隨著物聯網技術與電子商務的深度融合,智能產品供應鏈逐漸成為管理學研究的前沿領域。現有理論在解釋傳統供應鏈效率優化機制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但在智能技術驅動下產生的新型決策模式、風險傳導路徑及多方博弈關系仍存在理論空白。在理論意義方面,本研究聚焦網絡安全風險下制造商云服務外包、平臺防御投資與政府監管政策的協同機制,從三個維度完善了智能供應鏈管理的理論體系:
首先,本研究通過構建多主體博弈模型,突破了傳統智能供應鏈研究以制造商-平臺雙邊關系為核心的局限。在智能產品生態中,政府監管與消費者行為對供應鏈決策產生重要擾動。例如,政策干預可能導致企業調整云服務選擇或技術投入策略。現有研究多停留于靜態均衡分析,未能刻畫政策干預與市場響應的動態交互過程。本研究引入政策工具的時變特性,構建包含四個參與主體的序貫博弈模型,揭示了監管政策強度與企業防御投入的非線性關系。當政府懲罰力度足夠大時,平臺可能因過度規避風險而降低技術采納積極性,導致社會資源錯配。這一發現修正了傳統監管有效性假設,為動態監管機制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
其次,本研究在智能產品供應鏈風險治理中引入消費者隱私偏好的差異化特征,彌補了既有理論對需求側影響因素的忽視。以智能產品市場為例,不同消費者群體對隱私風險的敏感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年輕消費者可能更關注產品智能化功能,而部分高價值用戶則更重視數據安全保障。這種差異性直接影響市場需求結構與廠商策略選擇。現有研究多將消費者視為同質化群體,難以解釋實踐中智能產品功能與安全性的市場分化現象。本研究通過構建基于風險感知差異的需求函數,揭示了消費者隱私偏好對制造商技術路徑選擇的影響機制。當隱私敏感型消費者占比較高時,制造商傾向于通過自建云平臺控制數據流向以增強用戶信任,這一理論創新為智能供應鏈管理中需求側動態要素的納入提供了新視角。
第二章文獻綜述
2.1網絡安全風險下智聯產品供應鏈
本章節回顧文獻時,首先從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產品供應鏈入手,識別智聯產品在供應鏈結構、信息交互與功能集成方面的研究進展,以明確其運作基礎和技術特征;進而回顧網絡安全風險背景下供應鏈運營管理的相關研究,聚焦于網絡攻擊、數據泄露等風險因素對供應鏈績效與主體行為的影響。兩部分內容分別對應智聯產品供應鏈的技術驅動邏輯與風險響應機制,構成后續策略研究的理論支撐。
2.1.1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產品供應鏈研究
本章節圍繞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產品供應鏈研究展開文獻回顧。現有研究普遍聚焦于物聯網在產品功能優化、系統協同、信息處理及供應鏈流程重構等方面的技術推動作用,探討了其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能源管理和物流調度等具體場景中的實際應用。通過回顧不同學者的研究成果,可較為系統地把握該領域的研究脈絡,并為進一步分析網絡安全風險下的運營管理問題奠定基礎。
Sharma和Obaidat(2020)研究了基于物聯網的產品、技術以及物聯網與云計算集成的比較分析,以提升智聯產品的效率和功能[1]。Gladence等(2020)開發了一種基于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推薦系統,用于家庭環境自動化,提高了智聯產品的能力[2]。Kumar等(2021)研究了安全且節能的智能建筑架構,利用物聯網技術優化智聯產品性能[3]。Wu和Huang(2020)提出了一個框架,用于物聯網服務中智聯產品和傳統設備的離線操作,確保智聯產品的持續功能[4]。Yar等(2021)研究了基于物聯網邊緣計算范式的智能家居自動化,提高了智聯產品的效率[5]。Qiu等(2015)研究了物聯網支持的工業區供應樞紐(SHIP),以提高物理資產和服務共享的有效性和效率[6]。Pal等(2020)分析了語音智聯物聯網產品的采用情況,探討了影響用戶接受度和技術集成的因素[7]。Wang等(2020)提出了一種基于物聯網的動態協調系統,用于客戶、訂單揀選機器人和云計算之間的協作,實現了智能物流調度[8]。Iqbal等(2023)提出了ALAM,一種匿名輕量級認證機制,用于增強基于SDN的智能家居中的網絡安全[9]。
2.2制造商風險規避的云服務外包策略研究
本章節圍繞制造商在網絡安全風險環境下的運營管理策略展開討論。回顧現有文獻,學者們多從云計算賦能、服務外包與數據控制角度探討制造商的數字化轉型路徑,指出在智聯產品供應鏈中,制造商需在服務自主性與成本投入之間作出關鍵選擇。部分研究聚焦于制造商云服務模式,分析自建與外包決策對企業數據安全與消費者隱私感知的影響;另一些研究則集中探討服務外包策略與供應鏈協同效應之間的關系,揭示外包行為背后的風險轉移與資源配置機制。因此,本章節分別回顧制造商云服務策略研究與制造商外包策略研究兩類文獻,以系統梳理其在網絡安全風險下的應對邏輯與研究演進。
2.2.1制造商云服務策略研究
本章節回顧制造商在云服務策略方面的研究,重點關注其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面對云服務外包與自建的權衡邏輯,尤其是在網絡安全風險持續上升的環境中,制造商如何調整其服務模式以適應供應鏈協同與風險規避的雙重目標。現有研究主要圍繞三類主題展開:一是云服務在供應鏈效率與協同管理中的應用,二是制造商與云平臺的合作機制與服務演化,三是風險管理與安全性約束下的云服務選擇策略。
第三章 智聯產品供應鏈中制造商風險規避的云服務外包策略研究..............37
3.1 模型描述 ................................. 37
3.2 模型求解 ............................ 42
第四章 智聯產品供應鏈中電子零售平臺網絡安全風險防御策略研究 ........................ 57
4.1 模型描述 ........................... 57
4.2 均衡分析 ..................... 61
第五章 智聯產品供應鏈中政府網絡安全風險監管策略研究 ............ 76
5.1 模型描述 ................................... 79
5.2 模型求解 ............................... 79
第六章研究結果討論
6.1研究結果分析
網絡安全風險的日益嚴峻使得智能產品供應鏈中各主體所面臨的運營管理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和實際。數字化時代下物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智能產品的廣泛應用推動了制造、銷售、服務等各環節的深度融合,同時也帶來了數據泄露、網絡攻擊等安全隱患。供應鏈中制造商、電子零售平臺、政府和消費者各自承擔著不同風險與責任,其決策行為相互影響,進而形成一個復雜的博弈關系。近年來,大量研究關注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供應鏈運營和隱私保護問題,但對于網絡安全風險背景下的云服務外包策略、平臺網絡防御水平以及政府監管措施的研究較少涉及。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從風險規避、防御和監管三個層面出發,構建基于博弈論的數學模型,對制造商、平臺和政府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揭示在網絡安全風險條件下,各主體應采取的最優運營管理策略。此項研究既有助于理論上澄清各方在面對網絡安全風險時的策略選擇邏輯,也對實際中電子商務平臺、智能產品制造企業和監管部門制定相應政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研究動機主要源自當前智能產品供應鏈中網絡安全問題的突出表現以及傳統運營管理理論在應對此類問題時的不足。文獻中大量討論了物聯網技術對供應鏈效率和跨界營銷的正向作用,但對于網絡安全風險如何影響供應鏈整體運行、各方利潤分配和消費者剩余等問題關注較少。現有研究多聚焦于傳統產品供應鏈中政府監管和企業信息安全投資問題,而在工業4.0背景下,智能產品供應鏈的特殊性使得網絡安全風險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還涉及到隱私保護、消費者信任以及政府政策制定等多方面。針對這一實際情境,本文以制造商、平臺、政府和消費者構成的供應鏈為研究對象,從風險規避、防御和監管三個維度構建博弈模型,探討在網絡安全風險不斷演變的背景下,各主體應如何調整自身策略以獲得更優運行效果。此研究問題不僅具有理論探討價值,還能為政府和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應對安全風險提供數據支持和決策依據。
第七章結論與展望
7.1研究結論
本研究基于博弈論建模方法,以制造商、電子零售平臺、政府和消費者構成的電子商務供應鏈為情境,從網絡安全風險規避、防御與監管三個角度對智聯產品供應鏈的運營管理策略展開探討。本文在研究過程中構建了涵蓋制造商云服務外包、平臺網絡防御提升和政府監管策略的綜合模型,通過對各主體行為相互影響的定量分析,揭示了網絡安全風險環境下各方戰略選擇的內在機制,并對實際管理問題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啟示。
在制造商云服務外包策略研究中,模型引入了制造商自建云服務設施的固定成本、交叉銷售的邊際信息價值以及網絡安全風險折減系數等關鍵變量。研究結果顯示,制造商在選擇是否自建云服務設施時,固定成本因素起到重要作用。當固定成本較高時,制造商將面臨較大的投入壓力,此時平臺對消費者數據利用效率較低以及自身云服務對消費者隱私顧慮的緩解作用較弱,制造商傾向于將云服務功能外包給平臺;反之,當固定成本處于較低水平,并且平臺利用消費者數據的效果較弱、制造商自建云服務能夠更有效降低消費者隱私風險時,自建云服務設施便可帶來一定競爭優勢。模型進一步表明,在特定條件下,無論是自建還是外包,都有可能使制造商、平臺和消費者同時獲得利益改善,從而實現供應鏈內三方利益的統一。該結論提醒實際經營中,制造商需要對固定成本、信息傳遞價值以及風險緩解效果進行全面估計,從而根據自身能力和市場環境選擇最適合的云服務模式,降低網絡安全事件對經營活動帶來的不確定性。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