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博士論文,筆者認為以技術趕超方的視角,從技術產權方和技術趕超方的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角度切入,作為一個分析技術趕超語境下,多方關系、策略行動和技術趕超效應的基礎,實現了研究視角的拓展。
1緒論
1.1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后,黨和國家事業取得重大成就,為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黨清醒認識到,外部環境變化帶來許多新的風險挑戰,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長期沒有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以及新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管黨治黨一度寬松軟帶來黨內消極腐敗現象蔓延、政治生態出現嚴重問題,黨群干群關系受到損害,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受到削弱,黨治國理政面臨重大考驗。”
11.1.1.1現實背景
(1)國內環境: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關鍵階段。”2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這是一個重大戰略,必須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過程中作為一項重大工作抓緊抓好。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正在為實現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高質量發展,意味著中國將從要素驅動的發展方式跨入“創新”主導的提質增效新時代,實現量質齊升。
習近平同志指出:“從生產要素的相對優勢來看,過去我們有源源不斷的新生勞動力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3在劉易斯拐點的歷程中,農民被無產階級化,形成大量相對過剩人口,成為產業后備軍,導致工人工資壓低和相對貧困化,從而使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拉大。4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使中國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中國充分利用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成為世界工廠,但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和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下降的趨勢仍然在持續。同時,農村富余勞動力也在逐漸減少。隨著勞動力無限供給拐點到來,中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增長難以為繼,在多個領域,我國科技創新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關鍵技術的突破受阻,減弱了要素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隨著要素質量的不斷提升,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使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1.2文獻綜述和主要概念界定
1.2.1技術趕超的研究
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經濟學家構建了宏觀和微觀經濟模型來討論經濟增長和后發經濟體的追趕。Solow發現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并提出經濟增長模型,用于解釋經濟體的長期穩定增長機制。1索洛殘差提供了衡量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方法,為全要素生產率(TFP)的研究奠定了基礎。Arrow的技術內生增長模型中,技術之所以被視為內生變量,是因為技術變化(生產技術和管理知識)的重要源泉是從觀察實踐中學會的。2新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特點是通過“干中學”加速創新與積累的過程。Romer將知識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因素引入,強調技術進步的內生性以及創新的驅動作用。1Lucas提出了人力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2在此基礎上,Aghion和Howitt提出了創造性破壞模型,強調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解釋了如何通過創新和破壞現有技術來實現技術趕超。
對后發經濟體來說,加快實現技術趕超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和提升綜合國力的內生要求。趕超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縮小與領先國家的收入差距(經濟追趕)和技術能力差距(技術追趕)的過程,4可以使用收入、生產率和技術能力等指標來衡量。5技術趕超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技術上的后進者追趕技術前沿者,并最終實現技術超越的發展過程。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技術追趕,主要強調技術發展的基礎和速度;第二層是超越,即技術發展能力和質量的全面提升。在開放條件下,后進國可以通過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并在此基礎上消化吸收、創新,從根本上扭轉國際競爭力低的局面,從而帶動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超常規提高。6技術趕超是新興經濟體以取得長期競爭優勢為導向的“非均衡”、“超常規”發展的戰略。相較于跟在發達國家后面亦步亦趨,“超常規”發展強調在開放的條件下引進先進技術,結合自主創新,迅速實現技術進步和與前沿經濟體的技術水平收斂。
2理論基礎
2.1馬克思技術進步理論
馬克思在其諸多著作中(例如《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資本論》以及《哥達綱領批判》等等)對技術進步理論進行了詳細系統的闡述,涉及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以及生產率提高對資本主義經濟長期趨勢的塑造。作為關注資本主義經濟長期增長和發展趨勢的經濟學家,馬克思最早注意到了技術以及技術進步對于資本主義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
“提高勞動力來使商品便宜,并通過商品便宜來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資本的內在的沖動和經常的趨勢。”1馬克思的技術進步思想并非把技術進步看成一個單一的要素,而是按照勞動生產力提高的五個要素,最后考察科學技術本身在生產過程中的運用對其他五個方面的影響。勞動生產力提高的五個要素主要包括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在工藝上的應用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是指勞動者具備更高的技能和專業知識,可以提高勞動生產力。通過培訓、實踐和經驗積累,勞動者的熟練程度不斷提高,從而提高勞動效率。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在工藝上的應用程度體現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馬克思認為,科技進步對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科學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可以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在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方面,合理的生產組織和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力。通過優化生產流程、提高協作效率,使勞動者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提高整體生產效率。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對勞動生產力有重要影響。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的規模經濟和高效利用可以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力。最后,自然條件也是影響勞動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馬克思指出,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改善生產環境,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力。這包括利用自然資源的規模和優勢,以及保護生態環境,使勞動者在良好的生產環境中工作。這五種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資本的趨勢是賦予生產以科學的性質,而直接勞動則被貶低為只是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
2.2技術趕超理論
驅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在于技術進步。經濟增長與發展理論的核心問題,在于處于落后地位的非經濟技術前沿的國家和企業通過何種技術進步路徑,以最短的時間實現技術趕超、加快技術差距收斂,最終實現從技術的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轉變。技術趕超關系產業競爭力,直接塑造國家的競爭優勢。
從的歷史經驗和數據來看,技術趕超的發生并非大概率事件。在現實世界中,后進國家向先進國家的經濟和技術收斂非常罕見。到20世紀末,除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少數國家和地區之外,大多數非技術前沿國家并未在技術趕超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從而未能擺脫經濟落后的狀態,更奢談實現從低收入經濟體向高收入經濟體的跨越。從我國近現代技術追趕歷史來看,“一五”其間,我國采取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戰略,在引進蘇聯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用短短五年間迅速實現技術追趕,為后來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兩彈一星”是另一個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快速實現技術追趕的生動注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技術趕超實踐取得了豐富經驗和教訓,在一些領域實現重大技術趕超,另一些領域仍被鎖定價值鏈低端,“卡脖子”技術迫切需要被攻克,迫切需要得到理論回應。
從定義來看,技術趕超是趕超在技術發展維度的范疇。一般指后進國通過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并在此基礎上消化吸收、努力創新,從根本上扭轉國際競爭力低的局面,從而帶動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超常規提高。1技術趕超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指發展中國在技術水平和能力上向先發國家收斂并最終超越的技術發展過程。具有雙重含義,首先是“技術追趕”,意指技術進步的“基礎和速度”。其次是“技術超越”,即技術發展能力和質量的全面提升。
3. 技術趕超的一般分析框架 .................... 97
3.1 技術趕超結構——技術趕超雙方的三重非對稱性 .................... 9
3.2 技術趕超的兩種路徑:正向設計和逆向工程 ............................. 100
4 技術趕超的企業模式——市場換技術 ............................ 112
4.1 市場換技術的合理性 ........................ 112
4.1.1 提出的背景 ............................ 112
4.1.2 交換的可能 ............................. 114
5 市場換技術模式的案例分析——以汽車合資企業為經驗證據 .... 151
5.1 市場換技術合資企業模式的形成 ........................ 151
5.1.1 一汽合資模式的形成 ......................... 152
5.1.2 上汽合資模式的形成 .................... 154
8兩種技術趕超模式比較
8.1一個雙方利益關系的視角
早期研究技術趕超的代表性文獻大多將技術追趕的主要方式歸結為按照要素稟賦參與國際分工,以及在技術溢出條件下自然獲得的技術結構升級。但是這些文獻在強調后發國家特定的“落后的優勢”的同時,淡化了技術趕超語境下,技術前沿國家的主導地位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后發者困境。事實上,掌握先進技術的國家之所以愿意將技術轉移給后發國家,是在類似市場準入限制等一些特定條件下,為了尋求一個世界市場的拓展以維持獲得高額利潤的手段,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表現形式。
技術前沿國家與技術后發國家之間的交易,涉及雙方關系和彼此利益。因此,可以從雙方利益及利益關系的互動角度,考察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并預期由此過渡到自主創新的模式,適用于博弈論分析:市場換技術為何始終無法獲得先進技術,抑制技術追趕方的自主創新,難以實現技術趕超?而技術招標的方式更容易獲得先進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快速實現技術趕超?
從技術趕超的初始力量格局來說,先發國家占據優勢和主導地位。技術趕超的力量格局指技術趕超方和技術前沿方雙方關系的總體式樣、基本布局和宏觀態勢。對技術趕超力量格局特征和走勢的判斷,是國家和企業制定技術趕超戰略的前提和基礎。技術趕超雙方的關系研究以權力分布來映射力量格局,對權力的不同理解對應著關于技術趕超格局的不同判斷。120世紀以來的世界格局是在兩次世界大戰背景下各種利益、各種力量中,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底色構建形成的。資本邏輯是基本邏輯,資本力量是統制力量,資本價值是主導價值。加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挫折,資本主義的優勢地位進一步確立起來。170-80年代全球產業分工與合作是在這一格局下進行的。資本不斷變換自身形態,擴張版圖、成為“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利”。

9研究啟示
9.1具備條件仍可采用技術招標模式
對于作為技術趕超方的后發國家和企業來說,在對技術趕超雙方三重非對稱性充分認知,和對資本本質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從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考慮的技術趕超的制度設計,依托我國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確定技術趕超的模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采用技術招標模式引進技術,然后迅速轉軌到自主創新。
技術趕超方和技術產權方具有三重非對稱性。技術趕超方處于技術、信息、制度三重劣勢。在技術落后的國家或企業處于這種三重劣勢的情況下,以一個企業內的“合作”關系引進技術,易陷入受到技術優勢方通過機會主義行為侵占利益的風險。在這里,占據技術、資本、信息等各種先發優勢的發達國家,不能再有制度性安排使其具備實施機會主義進一步占有控制和主導的地位的條件。在制度轉型期,身處技術和信息劣勢下的后發國家或企業應抓住機會,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激勵單個資本之間相互競爭。
以技術招標方式引進先進技術具有三重條件。這三重條件包括:具有一定數量的技術產權方、技術趕超方具有規模市場潛力、和技術趕超方具備一定技術吸收能力。如果具備條件的技術產權方在三家或者以上,則可以通過以恰當的機制設計激勵他們提供技術產品和服務,同時阻止的合謀。只要滿足三重條件,先進技術的產權方之間有競爭,就可以為我所用。因為資本家總是要最大化利潤的,技術趕超方可以通過購買先進設備或次先進設備,用反求工程進行技術趕超。對于資本來說,當面對一個無成本的“開辟一個新市場”的熊彼特意義創新機會時,資本對剩余價值追逐的內生欲望要求它抓住機會,贏得訂單,從而補償自身巨大研發投資成本且贏得高額利潤。因此,雖然競標方在成功贏得標的物和獲得一個高的價格支付之間面臨微妙的權衡取舍。但是一個超大規模的訂單所具有的巨大磁場必然會使競標方的決策天平偏向贏的意愿。而技術多個資本的相互競爭機制會有利于我方以更低的成本獲取技術。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