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學碩士論文,本研究通過構建涵蓋宏觀經濟、銀行、保險及房地產四大領域的八個維度的指標體系,運用熵權-topsis方法對2012至2022年我國省級金融風險進行動態評估,并基于北大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分析區域間數字化進程。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當前,全球經濟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金融市場在戰爭、疫情、貿易全球化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持續波動。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金融的發展動力也逐漸減弱,增速明顯放緩。然而,金融作為服務業的一環,無法獨立存在,它與其他各行業有緊密的聯系,是保證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中堅力量。金融安全體系作為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支柱,能夠有效抵御內生性風險積累與外源性風險沖擊,確保金融基礎設施的運行和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應當作為塑造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支撐力量。當前我國金融領域改革的重點在于明晰監管主體權責邊界,持續強化全局性金融風險防控能力,著力推進金融供給側制度創新,完善多層次風險預警與處置框架,加速構建適配新發展格局的金融服務體系,切實提升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效能。這一戰略部署清晰表明,完善國家金融安全防護網絡,是未來我國金融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關鍵課題。
區域金融系統的穩健運行是地方經濟持續增長的核心基礎。當系統性金融風險增加時,微觀經濟主體將承受直接經營成本增加與資金流失的雙重壓力,同時投資者信心受挫將引發市場預期收益率的持續波動,更為關鍵的是,風險積聚會對宏觀經濟形成顯著壓制效應,進而引發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紊亂等深層次問題。鑒于金融服務業固有的風險特性,其潛在威脅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聚集性、破壞性以及傳導性。當某個金融子系統出現風險敞口時,風險沖擊將迅速突破市場邊界形成跨市場共振。作為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防線,金融體系若未能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置預案,其風險的快速傳播不僅會導致關鍵金融指標急劇惡化,誘發系統性經濟危機與機構破產清算,更會沖擊實體經濟,引致資產價格斷崖式下跌,最終威脅金融安全、經濟秩序與社會穩定。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1.2.1 數字金融相關文獻
數字金融通常指傳統金融機構通過新興技術手段重構金融服務形態,具體涵蓋資本融通、支付清算及其他新興業務形態的技術驅動型金融服務模式。數字金融本質上是互聯網技術與金融體系融合發展的產物,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數字金融不僅能夠持續激發傳統金融體系的創新活力,更能指出全球金融業的戰略轉型方向。互聯網、云計算等科技手段的引入,顯著降低了傳統金融業的信息門檻和資金獲取成本,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在市場聯通維度,強化了數字金融工具對實體經濟的支撐效能。這種系統性革新能夠持續為區域經濟注入新動能,推動更具韌性的現代經濟體系形成。
數字金融自誕生以來,在近十五年里經歷了爆發式增長與迭代創新。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外學術界對其核心內涵的界定始終存在爭議,學科視角的差異性導致數字金融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1995年美國安全第一網絡銀行的創立標志著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的開端,該機構首次實現純線上銀行服務,引發全球金融業態革新浪潮。國外學者普遍認為,金融科技的本質在于技術邏輯與金融服務的深度融合,而非簡單技術移植。Allen等(2002)強調,這種融合重構了金融機構的運營模式,以數字化思維重塑了服務流程。Easley和Kleinberg(2010)進一步指出,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不僅改變了支付清算方式,更催生出基于算法的新型市場運行規律。Lee S H和Lee D W(2015)認為數字金融是傳統金融模式和新興科技深度融合產生的新型金融模式。Ozili(2018)的研究揭示,金融科技借助線上網絡打破了傳統金融服務對物理網點的依賴,實現了普惠金融在范圍和便利性上的躍升。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機制分析
2.1 數字金融發展相關理論
2.1.1 數字金融概念界定
早期的數字金融定義多聚焦于傳統金融與互聯網技術、信息通信技術的初步融合,例如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將互聯網金融定義為通過上述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等業務的新型模式,學術界也曾將數字金融視為金融科技或互聯網金融的同義語,強調技術手段對金融服務的線上化改造。而當前文獻中對數字金融的定義則突出數字技術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強調以數據資源為關鍵生產要素、以在線流程為業務模式,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實現金融服務的精準化匹配與資源跨時空配置。
基于現有文獻,本文所定義的數字金融是以現代數字科技為重要支撐,以數據資源作為關鍵生產要素,通過科技和數據雙輪驅動,協同發展,推動金融組織變革與功能完善以契合數字化、智能化社會發展要求的金融體系分支。
2.1.2 金融排斥理論
1993年,Leyshon、Thrift二人共同提出了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理論,是指特定群體因制度、經濟或社會因素無法充分獲取或使用主流金融服務的一種系統性社會現象。其本質是金融資源分配的非均衡性,表現為弱勢群體在接近金融機構、獲取金融產品或享受服務時面臨多重障礙。通常情況下,金融排斥主要涉及下列三種類型:其一,由于地理位置偏遠或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量較少,導致這些地區的居民難以獲得金融服務。例如,農村地區由于人口密度小、經濟收益低,金融機構在這些地區開展業務的成本高、風險大,因此金融排斥現象在這些地區尤為嚴重;其二,金融機構為了覆蓋成本和風險,往往會設定較高的金融服務費用。對于低收入群體來說,這些費用可能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因此被排斥在金融服務之外;其三,金融機構在提供貸款等金融服務時,通常需要貸款者滿足一定的信用條件或使用等額的抵押品。
2.2 金融風險相關理論
2.2.1 區域金融風險概念界定
在地理學視角下,區域是指依據不同研究目標或管理需求,所劃分出兼具地理區位特征與功能邊界屬性的單元。在經濟學視角下,區域通常指在經濟上相對完整、內部聯系緊密的地理空間范疇。區域內部表現為空間連續性和功能類似性,區域間則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和獨立性,包括經濟發展差異、資源結構分化以及制度環境或文化傳統等非經濟要素的差別等。值得關注的是,這種空間異質性并不影響區域間的聯系,特定區域的經濟行為變動往往會通過空間傳導機制對鄰近地域產生影響,形成跨區域的連鎖反應效應。經濟學中對區域劃分沒有明確規定,因此在實證研究操作層面,通常采用省級行政區劃作為分析單元。鑒于我國幅員遼闊且省際發展梯度顯著的特征,學術研究中的區域劃分普遍采用省級行政單元作為基礎分析框架(港澳臺地區暫未納入統計范疇),在現行31個省級行政區劃體系下,根據研究重點和目的進行分類。
在金融風險的理論框架中,風險層級可依據作用范圍劃分為微觀金融風險、中觀金融風險和宏觀金融風險。鑒于金融活動的關聯性與滲透性,微觀金融風險表現出顯著的相關性與擴散性,這種特性可能使微觀風險在短時間內迅速集聚并傳播,進而演變成為危害更大的中觀金融風險。若此時缺乏有效的風險隔離機制,當區域金融壓力突破臨界閾值時,這種壓力將突破地理或市場邊界,形成宏觀整體金融風險,嚴重時甚至會觸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的“明斯基時刻”。因此,當前學者們針對區域金融風險的范疇基本達成共識,即區域金融風險屬于中觀層面金融風險,同樣具備客觀存在性、風險累積性和空間外溢性。
第三章 數字金融發展與區域金融風險的指標體系構建.................... 21
3.1 數字金融發展指數分析 ........................... 21
3.1.1 數字金融評價指標 ................................... 21
3.1.2 數字金融發展趨勢 ............................... 22
第四章 數字金融發展對區域金融風險影響的實證研究.................... 29
4.1 空間效應研究 ............................... 29
4.1.1 空間自相關分析 .............................. 29
4.1.2 空間回歸模型構建 .................... 33
第五章 結論與對策建議.................... 45
5.1 研究結論 ................................ 45
5.2 政策建議 ........................... 46
第四章 數字金融發展對區域金融風險影響的實證研究
4.1 空間效應研究
4.1.1 空間自相關分析
空間自相關指地理單元與其鄰近區域在變量取值上的統計關聯特性,這是構建空間計量模型的重要前提。若實證檢驗顯示變量存在空間自相關性,則需采用空間計量方法,反之則適用傳統面板回歸模型。空間自相關的檢驗流程包含三個核心環節:
第一,構建空間權重矩陣,量化區域間相互作用強度。
第二,測算全局Moran's I指數,判斷研究范圍內所有區域是否呈現系統性空間自相關。該指數取值范圍為[-1,1],正值表示相似值集聚,負值反映差異分布。
第三,借助Moran散點圖進行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識別高-高、低-低等典型集聚類型,揭示變量空間分布的異質性特征。
4.1.1.1 三種空間權重矩陣的構建
空間屬性是多數經濟社會數據的固有特征,地理學基本法則指出地理單元間存在普遍關聯性,且空間關聯強度隨距離增加而遞減。空間權重矩陣作為外生變量,用于量化地理單元間的空間關聯強度。經濟學研究中常采用基于行政區劃接壤關系的鄰接矩陣、反映地區經濟水平差距的經濟距離矩陣、依據經緯度測算的地理距離矩陣。這些矩陣分別刻畫地理鄰近性、經濟同質性和物理空間距離對區域交互的影響機制。

..................
第五章 結論與對策建議
5.1 研究結論
本研究通過構建涵蓋宏觀經濟、銀行、保險及房地產四大領域的八個維度的指標體系,運用熵權-topsis方法對2012至2022年我國省級金融風險進行動態評估,并基于北大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分析區域間數字化進程。采用空間杜賓模型結合鄰接、經濟與地理距離矩陣,系統考察數字金融發展對區域金融風險的空間作用機制,同時通過中介效應模型驗證傳導路徑。核心研究發現如下:
(1)我國數字金融發展呈現顯著的異質性。中西部地區發展水平低于東部沿海省份,且存在高-高(長三角、珠三角)與低-低(西北地區)集聚特征。近年來,伴隨技術擴散與政策協同效應的顯現,原低水平集聚區逐步向高值區域收斂。
(2)我國區域金融風險呈現顯著的異質性。沿海與西部地區風險暴露水平顯著高于東中部地區。Moran's I檢驗顯示,省級金融風險在三種權重矩陣下均存在正向空間自相關性,其中地理鄰近性權重下的關聯強度最高,表明風險傳導受距離遠近影響明顯。
(3)數字金融發展對本地區域金融風險具有抑制作用。從不同維度來看,數字金融的發展對區域金融風險產生的影響存在差異,直接層面上傾向于一種激化態勢,從間接的角度來看,它則主要體現為一種抑制作用。這標志著我國數字金融領域的發展已步入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反映出監管體系完善與技術應用深化的綜合成效,因此從長遠角度來看,應當持續推動數字金融發展。
(4)數字金融發展對鄰近地區的金融風險存在抑制效應,在區位相鄰和經濟水平相近的省份之間最為明顯。數字金融的發展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的信息流通,有效降低了信用風險。此外,數字金融普惠性延展了服務半徑,通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以及強化風險管理能力等手段,有效減緩金融風險的擴散,顯著增強了區域經濟韌性。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