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學碩士論文,本研究以流動兒童為研究對象,基于流動兒童的群體特點和所處環境因素,深入探討流動兒童在感知教師支持和學校適應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從而改善流動兒童不良學校適應,促進流動兒童提高學校適應水平。
第一章緒論
一、選題背景
(一)流動兒童教育問題亟待重視
隨著中國經濟改革速度加快,城市建設各個環節加快,勞動力需求增加。同時大量農村人口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離開故土,涌入城市,以期改善家庭的基本生活狀況。他們的孩子受人口流動的影響,跟隨打工的父母來到城市生活、上學,這些孩子被稱為“流動兒童”。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流動人口有3.76億人,其中流動兒童約1.3億,占中國兒童總數的40%。12023年7月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流動人口已達到3.85億,隨遷子女共1426.96萬人口。2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遭遇各種問題,首要問題便是關于教育。為保障流動兒童少年的受教育權,流入地政府被賦予了法定職責和相關義務,需保障流動兒童獲得基礎教育的機會,確保其平等享有教育權,彰顯了國家對流動兒童少年教育問題的持續關注與政策導向。這是勞動階層意識的覺醒,更是國家教育政策緊跟社會主義發展腳步的體現。
(二)學校適應是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要一環
由于我國義務教育要“依據戶籍所在地入學”3,使流動兒童在城市接受教育成了社會又一大問題。流動兒童群體從農村進入到城市,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環境,環境的轉換容易造成歸屬感相對缺乏,同時還要面臨著一系列適應問題,如周邊同伴關系的改變,原有的學習基礎與新學校的各種教學水平不符等問題。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他們,學校便成了其最需要適應的重要場合,其在學校的適應情況將會對學習成績、人際關系以及日常的行為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即學校適應問題。特別是新校園生活中出現的不適應、不安和自卑心理,對他們的身心發展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流動兒童的教育責任歸屬、教學模式、以及教育成效的評估,都緊密關聯著學校。

二、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從20世紀開始,流動兒童教育問題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對于流動兒童的學校適應,是關鍵所在。因此,對流動兒童的學校適應進行有效的干預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對其進行干預,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們的人格發展,而且可以有效控制和減少他們的不良適應。本研究探析流動兒童學校適應及教師支持狀況,探尋此類弱勢群體生存發展規律,構建流動兒童教育體系理論。同時,豐富關于教師支持和流動兒童學校適應的相關研究理論,為提升流動兒童學校適應提供多維度指導,共同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為流動兒童創造更光明的未來。
(二)實踐意義
當流動兒童融入新環境之際,他們往往尚未建立起穩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同時缺乏成熟的環境問題應對技巧。這種情況下,遭遇陌生環境,他們比其他同齡人更易遭遇適應障礙,乃至難以融入新環境,表現出明顯的適應困難。這一現象根植于流動兒童特有的心理與社會背景,凸顯了他們在過渡期間面臨的挑戰。鑒于流動兒童群體的獨特性,他們往往在學校生活中會遭遇更多挑戰,社會應當高度重視他們在學校適應方面所面臨的問題。以流動兒童為研究對象,在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中剖析流動兒童學校適應的問題,幫助流動兒童更好地適應城市學校生活,降低其不適應水平,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改善教師對待流動兒童的態度和行為,為提升教師支持對流動兒童學校適應的影響提供現實指導;同時也為流動兒童教育工作提供借鑒經驗和有價值的實踐方向指導。
第二章核心概念與理論基礎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流動兒童
國內學者對“流動兒童”的界定多從年齡、戶籍、流動年限、監護人四個角度進行,比如段成榮在人口普查中將15周歲及以下的兒童界定為流動兒童,并著重于年齡和居住地。1張娜對“流動兒童”的定義是:“6至14歲隨家長或其它監護人在居住地生活了六個多月以上的一類孩子”2。張丹在界定流動兒童的時候,著重指出流動兒童的年齡、居住地點、居住時間和移動方式,并指出流動兒童是隨著家長從戶口所在地到居住地點居住超過六個月的兒童?;谏鲜鰧α鲃觾和缍ǖ慕忉?,本文將流動兒童界定為:6-14歲、隨父母或其它監護人居住六個月或更長時間的外來子女。本研究擬選取10-12周歲(四、五、六年級)的流動兒童為研究對象。
(二)教師支持
歐陽丹認為,學生所感受到的教師支持就是教師對自己的肯定和支持。陳旭等人認為不同類型的教師支持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同的。4徐亦昕提出,教師支持是一種非物質性的援助,涵蓋了教師在精神層面上對學生的扶持行為。這種支持主要分為兩個維度:學業支持和情感支持。學業支持涉及教師在學術指導和學習資源方面為學生提供的幫助,而情感支持則包括教師對學生情感需求的響應和心理慰藉。5本文認同并采用歐陽丹給出的界定,將教師支持定義為教師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提供有用的幫助,包括學習支持、情感支持和能力支持。
二、理論基礎
(一)自我決定理論和基本心理需要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被廣泛應用于教師支持領域。該理論體系將個體的驅動力細分為缺乏動機、內源性動機與外源性動機三類,解析了環境因子、動機狀態與學生行為模式之間的錯綜復雜聯系。4“基本心理需要”是對“自我決定”理論的延伸,也是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調整和表現的依據。作為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學校環境在滿足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教師支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長具有直接的影響。教師通過提供必要的指導和鼓勵,能夠促進學生在學業、情感以及社會交往等方面的發展,滿足他們的基本心理需求。在學習場景中,倘若環境條件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潛能,促使他們積極參與,那么學生將體驗到更高層次的滿足,從而強化其內部學習動力,促進流動兒童學校適應。
因此,教師作為教育環境的核心者,肩負著至關重要的職責,為流動兒童提供教學支持,催化其學習活動、認知參與及情感投入,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相信他們的能力,關注他們的情感,為他們創設良好的校園環境,構建良好師生關系,通過關注流動兒童的特殊需要,給予鼓勵和指導等方式,推動流動兒童學校適應的提升。
第三章研究設計.......................21
一、研究樣本.........................21
(一)研究地概況.........................21
(二)樣本對象信息...........................21
第四章研究結果........................33
一、流動兒童教師支持的研究結果..........................33
(一)教師支持的總體特點.....................33
(二)流動兒童教師支持在性別上的差異..............................33
第五章結果討論與研究建議......................60
一、研究結果討論..........................60
(一)關于流動兒童教師支持的討論與分析............................60
(二)關于流動兒童學校適應的討論與分析............................61
第四章研究結果
一、流動兒童教師支持的研究結果
(一)教師支持的總體特點
為更全面了解教師支持,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對教師支持這一核心變量的總體得分及其各維度得分進行詳盡統計分析。

從表4-1可以看出,教師支持各維度按得分高低排序為:能力支持,學習支持,情感支持。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評分體系,其中中位數3被視為基準線,以此衡量被試者所獲得的教師支持水平。經分析可得,教師支持平均值為3.639,標準差為0.64;學習支持平均值為3.629,標準差為0.732;情感支持平均值為3.318,標準差為0.756;能力支持平均值為4.143,標準差為0.759,所有平均得分都在3以上,表明學校的老師對學校的支持是中上水平,各個層面都是中上水平。
在探討流動兒童教師支持水平時,我們從學習支持、情感支持和能力支持三個維度進行了深入訪談。教師T1指出:“盡管教師支持水平處于中等,但學校在師德師風建設方面表現突出,教師們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還非常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通過定期的心理輔導和家訪,努力為流動兒童創造一個支持性的成長環境?!苯處烼5則認為:“教師支持水平相對較高,這主要得益于學校教師團隊的年輕化和女性教師的主導地位。他們傾向于采用懷柔政策和激勵教育,與學生建立了親密的師生關系?!?/p>
第五章結果討論與研究建議
一、研究結果討論
本研究聚焦廣東省二線城市惠州市的流動兒童群體,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深入探究了教師支持、自我教育期望和學校適應之間的關系。經過一系列統計分析,驗證研究假設,得出以下核心結論:
(一)關于流動兒童教師支持的討論與分析
教師是學生在學校適應環境中的主要角色,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立德樹人,為培養德智體美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推動學生在學校的適應性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流動兒童教師支持的總體特征
對流動兒童的教師支持狀況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顯示流動兒童的教師支持狀況在中等水平以上;分維度來看,教師對學生的能力支持水平最高,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支持次之,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支持最低。小學生的學習壓力相對于初中生和高中生來說較小,但小學老師的工作壓力卻一點不比初高中老師小,小學老師的教學事務多而雜,一個有能力的學生能為老師分擔一些簡單事務?;谶@一客觀現實,給予學生的能力支持會更高,相對之下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聯系和情感聯系就會被弱化。再加上近年來我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受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影響,他們難免會出現一些自我認同感低、自卑孤獨等心理問題。因此,對流動兒童在學業、心理等方面的問題應予以重視,并及時對其進行情感上的幫助。本文所選擇的H小學為當地直屬學校,具有豐富教學資源、突出學校特點、良好教師資源、良好專業素養,所以在重視提高其學習成績的時候,對其流動兒童情緒方面的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
本研究通過將教師支持及其各個維度納入回歸模型分析,發現學習支持、情感支持和能力支持在預測學校適應及各維度中的顯著作用。這一發現強調教師支持在流動兒童學校適應過程中的關鍵性。無論是流動兒童還是非流動兒童,他們都是具有完整人格的生命個體,需要教師的全面關懷。通過這種全方位的關懷和支持,可以促進流動兒童在學校的整體適應,提升他們的學習體驗,增強環境安全感,并有助于培養流動兒童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