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物流學碩士論文,本研究系統梳理了鋰電池供應鏈風險評估的國內外研究進展,基于SCOR模型框架,結合N企業鋰電池供應鏈特點,構建了包含7個一級指標和28個二級指標的風險評估體系。通過AHP-熵權組合賦權模型對N企業供應鏈風險進行風險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提出了針對性的風險防控策略。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鋰電池行業背景情況
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核心任務。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實現“雙碳”目標的背景下,鋰電池產業已從單一的新能源配套角色,升級為支撐國家能源安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柱產業。在我國明確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后,這兩個關鍵概念迅速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關注的焦點。在此政策導向下,以清潔能源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發展提速。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鋰電池裝機量實現294.6GWh,同比增長90.7%,其中磷酸鐵鋰電池占比升至61.6%。中國政府2020年至2023年出臺多項政策推動鋰電池行業高質量發展,如表1.1所示。這些政策和規劃為鋰電池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支持。

鋰電池是一種以鋰金屬或鋰合金為正負極材料、采用非水電解質溶液作為介質的化學電源。具有高能量密度、無記憶效應、長循環壽命以及環境友好等顯著優勢。當前,隨著電動交通工具和儲能系統技術的突飛猛進,鋰離子電池的市場需求正經歷爆發式增長。依據Vernon的行業生命周期理論,鋰電池行業已從2015年前后的快速成長期逐步過渡至成熟期,這一轉變顯著加速了全行業的產能擴張進程。
1.2 研究意義
近年來,在“雙碳”戰略和新能源政策的持續推動下,我國鋰電池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過前期的快速增長期后,目前行業已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一背景下,對鋰電池產業鏈背后的風險進行精準識別與有效監控變得至關重要。對于鋰電池企業來講,準確地識別以及評估供應鏈風險對其穩定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具體而言,本文的研究意義分為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2.1 現實意義
研究鋰電池全生命周期的風險管理,可推動供應鏈上下游利益相關者協同合作,本文圍繞鋰電池全生命周期展開,涉及生產制造、運營及回收等環節,識別與評估企業鋰電池風險,降低供應鏈風險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幫助企業可持續發展,對鋰電池行業來說,深入剖析供應鏈風險,優化供應鏈管理體系,能提高企業對潛在風險的預警與應對能力,減少供應鏈中斷事件發生概率及影響程度,利于鋰電池企業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提高供應鏈韌性與可靠性。此外,本研究還可為鋰電池企業構建和完善供應鏈管理提供策略參考,從而提升企業供應鏈的穩定性。
1.2.2 理論意義
隨著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供應鏈風險已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尤其在信息技術、生鮮食品和大宗商品等領域。然而,當前針對鋰電池企業供應鏈風險的學術研究仍存在不足。因此,開展鋰電池企業供應鏈風險識別與評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本研究考慮鋰電池供應鏈的特殊性,將供應鏈環節與鋰電池的回收與再利用以及原料開采等方面綜合考慮識別風險,從而推動鋰電池供應鏈風險管理領域的拓展。
第二章 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2.1 供應鏈風險管理
2.1.1 供應鏈風險管理概念
風險起始于航海時代,經過了數十載時間的演變以及相關研究,到如今已經在各個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它跟概率論有著緊密的聯系,可用來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我們對潛在威脅有更清楚的認識,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情形下,供應鏈系統面臨的不確定性風險日益凸顯。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學術界逐步將供應鏈風險概念引入供應鏈研究領域。1987年,Shapira首次提出了供應鏈風險管理的概念,為這一領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石[43]。供應鏈風險存在于從最初的原材料采購至最終的成品配送的諸多環節[44]。依據文獻研究,本文整理了有代表性的供應鏈風險定義,如表2.1所示。

關于供應鏈風險管理,Fan, Y(2018)給出了如下定義:供應鏈風險管理是企業運用內部工具、技術和戰略,并與供應鏈合作企業建立協同機制,對潛在風險進行識別、評估、處理和監測,其目的在于提升供應鏈韌性,從而為企業贏得競爭優勢[53]。此外,陳金曉(2021)進一步指出,在進行供應鏈風險管理時,必須充分考慮供應鏈的結構、決策者的風險偏好以及應急和危機管理等多個方面[54]。
2.2 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
作為全球首個跨行業通用的標準化供應鏈管理框架,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模型為供應鏈診斷與分析提供了系統化的方法論工具。SCOR模型是國際供應鏈協會(APICS)主導開發,流程架構包括:計劃、采購、生產、交付、退貨,覆蓋供應商到終端客戶的全鏈條活動。它建立了標準化的供應鏈評估體系。為企業供應鏈管理提供了完整的參考框架。基于圖2.2所示的SCOR基礎架構,該模型的五大核心業務流程及其管理職能闡述如下:
(1)計劃
作為供應鏈運營的指揮中樞,計劃流程對其他四大流程具有全局協調作用。其主要職能涵蓋了企業資源能力綜合評估、市場需求分析與預測、物料需求計劃制定以及客戶服務方案設計。
(2)采購
該流程涉及外部資源獲取的關鍵活動,包括供應商資質審查與選擇、采購合同條款管理、物料質量驗收控制以及供應商業績評估與優化。
(3)生產
在制造型企業中,該流程承擔生產計劃執行與監控、制程質量控制、現場資源調配以及安全生產管理。
(4)交付
交付環節是實現產品價值轉化的關鍵環節,主要工作內容有客戶訂單全流程處理、物流方案設計與執行、交付時效與質量管控以及運輸狀態實時跟蹤。
(5)退貨
退貨環節是完善供應鏈閉環管理的重要組成,其職能包括缺陷品回收處理、退貨原因分析與改進、逆向物流網絡優化以及客戶滿意度維護。
第三章 N企業供應鏈風險因素識別與指標體系構建 ........................ 16
3.1 N企業供應鏈結構及風險源分析 ........................... 16
3.1.1 N企業鋰電池供應鏈發展現狀 ......................... 16
3.1.2 N企業鋰電池供應鏈結構分析 ............................... 17
第四章 N企業鋰電池供應鏈風險評估 ............................. 34
4.1 鋰電池供應鏈風險評估模型的選取 ............................... 34
4.2 基于AHP-熵權法的N企業供應鏈風險評估模型的構建 ......... 34
第五章 N企業鋰電池供應鏈風險控制策略 ............................ 47
5.1 生產運作風險防范對策.............................. 48
5.1.1 提高生產穩定性 ............................... 48
5.1.2 減少生產過程安全隱患 .................... 49
第五章 N企業鋰電池供應鏈風險控制策略
5.1 生產運作風險防范對策
5.1.1 提高生產穩定性
鋰電池生產過程中出現中斷風險,其主要來源包括生產計劃出現偏差、原料供應呈現短缺狀況、工藝技術存在缺陷以及人為操作產生失誤等情況,企業若要對這些風險進行有效管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相關工作。
首先,在生產計劃優化方面,企業應當建立系統化的制定機制。該機制需要統籌考量設備產能利用效率、人力資源配置方案以及庫存動態管理等關鍵要素,通過多維度協同分析來提升生產計劃的科學性與可執行性。企業還需要持續不斷地對生產流程加以優化,借助價值流分析等相關方法來消除存在浪費的環節,提升生產效率。建議企業建立智能化生產監控平臺,集成MES系統與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電極涂布、卷繞、注液等關鍵工序的工藝參數,該系統可動態追蹤生產計劃執行情況、物料采購進度、庫存狀態及生產進度等關鍵數據,當出現異常時能夠快速預警并啟動響應機制。通過實時數據反饋與分析,可及時優化調整生產流程,提升計劃制定的精確性和應變能力。
其次,在原材料供應方面,鋰電池生產涉及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多種關鍵物料,這些材料通常由不同供應商提供。鑒于此,企業可依據不同材料的關鍵程度,采用差異化管理策略,對于磷酸鐵鋰、三元材料這類戰略物資,建議企業與行業領先供應商構建長期戰略合作關系,要挑選信譽良好且供應能力穩定的供應商,與之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在原材料質量控制環節,推行供應商"黑名單"動態管理制度,對提供不合格正極材料的供應商實施階梯式處罰,首次違規予以警告并扣減20%貨款,二次違規暫停合作3個月,三次違規永久終止合作,培育若干潛在供應商,以此來分散供應風險,借助定期溝通以及實地考察等方式,及時了解原材料、零部件的供應動態,保障供應鏈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另外還要定期開展供應商現場審核以及質量評估工作。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6.1 研究結論
本研究系統梳理了鋰電池供應鏈風險評估的國內外研究進展,基于SCOR模型框架,結合N企業鋰電池供應鏈特點,構建了包含7個一級指標和28個二級指標的風險評估體系。通過AHP-熵權組合賦權模型對N企業供應鏈風險進行風險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提出了針對性的風險防控策略。
(1)在風險識別與指標體系構建方面,本文在分析N企業鋰電池供應鏈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利用SCOR模型對N企業鋰電池供應鏈面臨的風險因素進行系統識別,并結合文獻分析法,借鑒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明確指標體系構建原則后,對風險因素進行篩選,最終構建了一個系統全面的鋰電池供應鏈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2)在風險評估模型選取與構建方面,本文將主觀賦權法(AHP法)與客觀賦權法(熵權法)相結合,構建了更適用于鋰電池供應鏈的風險評估模型。基于該模型,能夠更加精準、合理地識別鋰電池供應鏈的風險程度。
(3)在實證分析部分,通過風險識別,將N企業鋰電池供應鏈風險最終確定為7個一級風險因素以及28個二級風險因素;通過風險評估,得出N企業鋰電池供應鏈風險值從高到低為生產運作風險N4;運輸配送風險N5;退貨/產品回收處理流程風險N6;采購風險N3;供需計劃風險N2;外部環境風險N1;信息傳遞風險N7;結合風險識別與評估結果針對性地提出了風險應對防范對策。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