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論文,本文基于我國2011-2020年10年間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同時考慮到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指標,運用Super-SBM-DEA模型測算得到中國各區域的綠色創新效率,并分別分析了數字金融和區域綠色創新的地區差異和時空動態演變趨勢。
第一章緒論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要發展理念,這一發展理念為我國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是第一位,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綠色發展重在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而綠色創新巧妙地將綠色與創新這兩大發展理念結合在一起,以期同時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大目標,其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戰略的核心。近些年來,中國也在積極實施綠色創新發展戰略,但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探討如何提高區域綠色創新能力,對我國在新時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1.1.1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GDP從改革開放初的0.3679萬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121萬億元,增長了近328倍,人均GDP突破8萬元,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①。然而,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也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能源價格上漲、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化等問題,目前促進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需要,經濟發展急需尋求新動能[1]。
為了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完成從“粗放型”到“內涵型”的轉變,而創新便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創新作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和國家競爭力的活力源泉,也成為了推動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2006年,在全國科技大會上首次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并強調要在2020年使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整體增強。2012年,十八大報告上將創新驅動發展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又一次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體現出創新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十四五”規劃中也指出,要把創新放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新的發展優勢。創新不僅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的轉換,而且還使我國經濟發展邁入了新階段。
1.2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2.1研究思路
首先,本文梳理了我國數字金融的發展及區域綠色創新的概況,明確研究主題,通過文獻綜述和相關理論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闡述數字金融發展對區域綠色創新的作用路徑和影響效果。其次,基于2011-2020年中國31個省市的投入產出數據,運用Super-SBM-DEA模型測算中國各省的綠色創新效率,從數字普惠金融以及數字金融覆蓋廣度、數字金融使用深度、普惠金融數字化程度三個子維度出發,探究了數字金融對綠色創新的影響及傳導機制。利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研究數字金融對區域綠色創新的靜態影響;在此基礎上,通過中介效應模型分析數字金融對區域綠色創新的傳導機制。另外,本文將數字金融和區域綠色創新相結合,并借助空間計量分析方法剖析了數字金融對于區域綠色創新的空間溢出效應,由此最終在實證分析結果及相關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為探索如何推動我國區域綠色創新發展提出一些啟示和政策建議。
1.2.2主要內容
第一章緒論。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與意義,并闡述了本文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可能的創新及不足,同時對相關文獻進行了總結。
第二章相關概念、理論基礎與作用機制。通過對數字金融和區域綠色創新進行概念界定并對其相關理論進行闡述,進而得出數字金融發展對區域綠色創新的影響效應及影響途徑。
第三章現狀分析。主要對數字金融的發展現狀和區域綠色創新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
第四章數字金融發展影響區域綠色創新的實證研究。首先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設計;接著運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與中介效應模型,分析數字金融對區域綠色創新的影響效應和影響途徑,并作內生性分析、穩健性檢驗及異質性分析。
第五章數字金融影響區域綠色創新的空間效應研究。構建空間面板模型,探究數字金融對區域綠色創新的空間效應。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對全文的實證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并依據得出的結論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第二章相關概念、理論基礎與作用機制
2.1相關概念界定
2.1.1數字金融
近年來,數字金融已經成為了學術界和實務界的研究熱點,但對于數字金融的內涵和定義,目前還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關于數字金融的概念和理論內涵,Eric Banks(2001)認為數字金融是一種新型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其是在電子商務交易中產生的[94];Berger和Gleisner(2009)定義數字金融是結合了數字技術與金融功能的一種全新的金融模式[95];Ozili(2018)認為,數字金融包含了個人和企業在線支付、儲蓄和貸款的所有產品、服務和基礎設施[96]。國內也對數字金融展開了大量的研究,謝平等(2012)提出數字金融是在以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基礎上,以現代數字技術、移動支付為基礎和手段的新型融資方式[97];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發布的《二十國集團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對數字金融的業務范疇進行了定義,指出一切通過電子信息技術進行經濟活動交易的金融類服務和產品都屬于其中;數字金融是指新型金融機構運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支付、融資、投資等金融業務模式[98];黃益平、黃卓(2018)認為數字金融的概念較寬泛,其概念與“金融科技”及“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相類似,但它們在理論上又有細微的差異,數字金融著重于金融本質,涵蓋范圍更廣[99];從中國實踐發展的角度出發,數字金融并非完全區別于傳統金融,其是通過數字科技的優勢改造和升級傳統金融業務[90]。
綜合學者們的觀點,本文認為數字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等新興企業借助新一代數字信息技術開展融資、投資、支付以及其他新型金融業務的新金融模式。此外,采納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課題組(2018)對數字金融的理解,本文認為可以通過數字金融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和數字化程度來反映數字金融的整體發展水平。
2.2相關理論基礎
2.2.1數字金融相關理論
(1)金融功能理論
金融功能理論是Merton(1995)與Levine(1997)在分析金融業發展狀況如何影響區域經濟增長時而提出來的,它體現了金融體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功能[109][110]。金融功能理論有兩個方面的假設,一是金融功能相對于金融機構來說更加穩定;第二,金融功能優于組織機構。任何一個區域或國家金融體系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配置和使用經濟資源的功能,金融體系核心職能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清算及支付功能的實現,這也是金融體系最為基礎的職能,金融體系所提供的金融服務能夠使得貨物及服務交易便利化,從而成為市場主體支付及清算結算的手段;二是實現資源配置的作用,金融體系既能為市場主體的生產和消費活動提供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又能通過閑散資金的再配置促進資金的使用效益;三是發揮分散風險的作用,金融體系能夠對其所提供金融服務的風險進行管控,改善金融資源需求者福利。
數字金融是依托數字技術而形成的一種新金融業態,其發揮的仍然是金融的基本功能,但是其在金融功能的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和改進。首先,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不斷發展,數字金融可以了解信貸需求方的更多信息,降低信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從而為資金的需求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其次,數字金融通過應用移動支付等功能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使市場主體的交易更加便利化;三是隨著數字金融的發展,數字保險和數字理財等金融服務應運而生,其可以對市場上的閑散金融資源進行重新分配,進而提高了金融資源的使用效率。
第三章數字金融與區域綠色創新的發展現狀分析.......................................27
3.1數字金融發展現狀.....................................27
3.1.1數字金融的測度方法...............................27
3.1.2數字金融發展的時間趨勢.....................................28
第四章數字金融發展影響區域綠色創新的實證研究...................................38
4.1研究設計.....................................38
4.1.1模型設定...............................38
4.1.2變量設定與說明...............................39
第五章數字金融影響區域綠色創新的空間效應研究...................................56
5.1研究設計................................56
5.1.1模型.......................................56
5.1.2變量設定說明與數據來源................................58
第五章數字金融影響區域綠色創新的空間效應研究
5.1研究設計
5.1.1模型
選擇合適的計量模型是充分挖掘出其背后隱藏的空間關系及經濟現象的首要前提,不同的研究問題需要選用不同的模型來進行研究。目前,學者們在研究中常采用SAR模型、SEM模型以及SDM模型進行空間計量的分析,不同類型的模型均反映了不同的傳導機制。下面對這三種模型的基本特點及模型形式進行介紹。
從表5-1可以看出,在正態分布的假設條件下,2011-2020年數字金融的Moran’s I均大于0,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意味著我國數字金融在空間上表現出較強的正相關關系,空間集聚性較強。由表5-2可知,數據結果通過了正態分布的假設檢驗,區域綠色創新的Moran’s I全部分布在[0,1]區間內,且通過了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估計結果表明我國省際綠色創新能力在空間分布上有明顯的溢出效應,且空間相關性為正。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6.1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我國2011-2020年10年間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同時考慮到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指標,運用Super-SBM-DEA模型測算得到中國各區域的綠色創新效率,并分別分析了數字金融和區域綠色創新的地區差異和時空動態演變趨勢。在此基礎上,從不同層面和不同視角對數字金融對我國區域綠色創新的影響進行了深度剖析:采用雙固定效應面板模型和空間杜賓模型,分別研究了不含空間因素和含空間因素后數字金融對區域綠色創新的影響;利用中介效應模型實證分析了數字金融及其三個子維度通過提高人力資本、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刺激居民消費水平進而促進了區域綠色創新的發展;另外,本文還分析了數字金融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和經濟發達、經濟欠發達地區綠色創新的影響異質性。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2011-2020年全國區域綠色創新均值為0.5628,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2015年以后,我國綠色創新效率基本保持著增長態勢;這說明了我國的綠色創新發展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國數字金融發展和省域綠色創新效率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現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平均水平和增長速度都落后于東部地區。
第二,數字金融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推動了我國區域綠色創新的發展,數字金融覆蓋廣度和數字金融使用深度也分別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提高了區域綠色創新水平。這其中,數字金融的覆蓋廣度相較使用深度來說對我國區域綠色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更大,估計系數為分別為0.3043和0.1473;此外,數字金融數字化程度沒有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這可能是因為我國目前還處于數字化轉型階段,數字化程度還不高,數字化基礎設施和制度還不夠完善,數字化對區域綠色創新的影響還沒有顯現出來。在使用替換被解釋變量、更換研究樣本和解釋變量滯后一期等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后,估計系數雖然有輕微的波動,但數字金融總指數和分維度的系數估計值與顯著性水平都與基準回歸結果基本上一致。通過選取互聯網普及率和數字金融發展的滯后一期作為工具變量,采取兩階段最小二乘法來解決內生性問題,估計結果與基準回歸中的結果基本上保持一致。因此,數字金融對區域綠色創新的促進作用是顯著且穩健的。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