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論文,筆者認為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多種渠道降低了金融產品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緩解了金融排斥現象,擴大了金融產品的服務范圍,提升了金融產品的深度,極大地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更好地推動了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
第一章緒論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研究背景

投資、出口與消費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近幾年,疫情不斷反復,餐飲、旅游等聚集性行業受到嚴重的沖擊,市場面臨萎縮;人工成本、經營成本等不斷增加,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另外,以美國為首的部分國家對我國實施經濟遏制,國際形勢復雜嚴峻,我國經濟形勢面臨嚴峻挑戰,出口及投資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這也就使得不斷提高消費顯得尤為重要。2020年,商務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統籌疫情防控和消費促進,通過提升城市消費、擴大鄉村消費、穩定商品消費、發展服務消費等舉措,推動消費回升和消費潛力釋放1;2021年,“十四五”規劃決議中,我國提出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建設需求旺盛的國內市場2;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進一步發布《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3,從系統全面促進消費的角度,提出五大方面20項重點舉措。基于現階段的狀況,我國通過降低銀行貸款利率、發放政府消費券等方式不斷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刺激居民消費行為,充分發揮消費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作用。國家和西藏自治區鑒于西藏自然條件惡劣、交通閉塞等特殊狀況,積極實施特殊優惠金融政策,采用推進吸引高端和實用型人才機制等政策。為進一步促進當地居民消費,西藏自治區通過發放消費券等方法4,不斷發揮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大促進消費的力度。由此可知,國家與西藏自治區政府充分肯定了居民消費在西藏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
1.2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1.2.1數字普惠金融相關文獻綜述
(1)金融發展文獻綜述
金融發展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研究領域關注的重要問題。在二十世紀,Schumprter(1911)[1]指出金融體系健康有序地發展會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隨著金融的不斷發展,諸多學者便開始不斷加強對金融發展的研究,特別是眾多的研究者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研究出推動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Vishny(2002)[2]認為法律對金融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曾康霖(2014)[3]認為資產的可流動性和人們的金融意識對該地區的金融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陳雨露、馬勇(2008)[4]通過研究表明社會信用文化、法律傳統以及政府管理等非經濟因素對金融體系的結構與組織形式選擇具有重要的作用;德吉央慶(2005)[5]以金融深化論為基礎,實證分析西藏金融發展狀況,認為西藏單純依靠政府投資難以發展;安七一(2008)[6]通過回顧西藏在中央政府特殊優惠政策的照顧下,基于西藏金融發展的現狀,認為西藏存在特殊優惠政策實施難、存貸差擴大等問題;同樣地,伍艷(2009)[7]認為西藏金融生態主體單一,融資困難及信用環境差等,導致西藏存在明顯的“金融弱化”現象;貢秋扎西(2010)[8]將金融發展理論和SCP范式相結合,構建西藏衡量金融發展的框架,其研究結果顯示,西藏農區金融發展的顯著特征是缺少“政策性金融服務”和“商業性金融服務”;韓永楠(2019)[9]基于1991—2016年西藏相關數據,實證分析金融發展對西藏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他認為,西藏金融與經濟發展不同步,城鎮化和工業化低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相對滯后;袁博和李永剛(2013)[10]認為互聯網金融可以提高金融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進金融架構等發生深刻變化,而李繼尊(2015)[11]在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思考中同樣指出互聯網具有低成本效率高等優勢,但是他還指出互聯網金融存在弊端,我們要趨利避害,有選擇地運用,促進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健康良好地運行。
第二章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相關概念界定
2.1.1數字普惠金融
為消除金融排斥,在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中,首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即為社會上各階層、各群體提供合理正當的金融服務8。目前國際上對普惠金融達成共識,將其統一定義為“以可負擔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近些年來,隨著普惠金融在我國的迅速發展,使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創新。2016年,在G20杭州峰會上,我國率先提出了數字普惠金融的概念9,將其定義為通過使用數字金融服務推動普惠金融的運行。隨著數字普惠金融的不斷發展,我國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白皮書(2019)》10中進一步完善數字普惠金融的定義,其被定義為:以多樣的數字化技術為條件,在成本具有可控和可持續性的前提下,為社會各階層(主要是指偏遠地區的農民,城鎮低收入者,特殊群體及小微企業等)提供平等、有效、全面的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
2.1.2居民消費
消費需求的變化與供給結構、收入差距、收入水平及消費文化觀念等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十九大以來,我國的社會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進而我國居民消費需求也從滿足基本生活消費轉變為美好生活需要的飛躍,更加注重高質量、高品質的生活。
居民消費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常住住戶對于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它不僅包含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還包含虛擬消費支出。虛擬消費支出主要指以下幾種方式:金融機構的金融媒介服務、保險公司的保險服務及單位以實物報酬及實物轉移的形式提供給勞動者的貨物及服務等。居民消費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質產品及勞務消費過程中,對滿足人民生存發展及享受等方面所需要達到的程度,主要是通過消費物質產品和勞務數量和質量來反映。在西藏統計年鑒中,居民消費支出是指可以滿足居民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全部支出,包括現金消費支出和實物消費支出,消費支出主要分為八大類:食品煙酒、生活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居住、衣著、教育文化娛樂、交通通信、其他用品及服務。
2.2金融相關理論
2.2.1金融發展理論
金融發展理論,主要研究的是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關系,即研究金融體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在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體系和金融政策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進經濟增長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資源以實現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并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70]。
二戰結束后,由于金融發展和金融體系運行緩慢等,使得一些國家面臨資金短缺及儲蓄不足等問題。隨之一系列關于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專著陸續問世,如: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帕特里克的《欠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及格利和肖的《金融理論中的貨幣》,為金融發展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1973年,麥金農和肖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現狀提出了“金融抑制”一詞,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對金融體系等進行過分的干預,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金融抑制和經濟落后的惡性循環;同年,羅納德.I.麥金農也就金融發展進行了深刻的闡述,正式形成了金融發展理論。麥金農和肖在金融抑制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金融深化理論。“金融深化理論”又稱“金融自由化理論”,主要是針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與金融之間關系進行研究分心,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要放棄對體系的過分干預,提倡金融市場的自由化,發揮金融體系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使經濟與金融之間的惡性循環轉換為良性循環。20世紀90年代,隨著金融深化理論的問題日益凸顯,托馬斯.赫爾曼等人提出了金融約束理論。該理論指出政府可以對金融政策進行適當的干預,比如:在民間部門建立租金等,既能有效地防止金融抑制,又能促進金融行業的發展。金融約束理論并不是對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全盤否定,而是對其批判繼承,在繼承中發展。
第三章西藏數字普惠金融與居民消費現狀分析...........................20
3.1西藏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歷程及現狀.............................20
3.1.1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歷程..................................20
3.1.2西藏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現狀...................................21
第四章數字普惠金融對西藏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31
4.1變量選取與說明....................................31
4.1.1變量選取......................................31
4.1.2數據來源.....................................3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40
5.1研究結論...........................................40
5.2政策建議..................................40
第四章數字普惠金融對西藏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
4.1變量選取與說明
4.1.1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為研究數字普惠金融對西藏居民消費的影響,本文選取2011—2020年西藏居民消費支出(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作為被解釋變量。
(2)解釋變量。本文選取隸屬于西藏自治區的2011年至2020年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其中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主要來源于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它主要包含三個一級維度和六個二級維度。
(3)控制變量。通過現有文獻可知,有諸多因素會對居民消費產生影響。本文通過借鑒相關學者的研究,主要選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財政支出、產業結構等。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5.1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2011—2020年西藏自治區內七個地級市的相關宏觀數據,主要研究分析發展西藏數字普惠金融對西藏居民消費的影響。首先,從數字普惠金融與居民消費的相關理論入手,分析西藏數字普惠金融對西藏居民消費的影響機制,并提出本文的假設;最后,通過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分析西藏數字普惠金融對西藏居民消費的影響,其具體結論如下所示:
就西藏自治區全區而言,西藏數字普惠金融與西藏居民消費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這說明,隨著西藏數字普惠金融的不斷發展,西藏居民收入得到了不斷的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得到了較大的改善,進而促進了西藏居民消費支出;同時,不斷發展西藏數字普惠金融,對該地區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存在顯著的異質性差異。相較于西藏城鎮居民消費支出而言,發展西藏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影響更大,顯著性更強。
就西藏自治區而言,對不同的消費群體,西藏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地對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效力存在差異。在10%分為數下,西藏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對西藏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效應,而在其他分位數下,不存在顯著性;且隨著分位數的不斷提升,西藏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影響西藏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回歸系數和顯著性都在不斷下降;西藏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除了10%水平下不存在顯著性影響,在其他分位下,均通過了顯著性影響;因此,西藏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效力存在差異。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