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影像與人工智能藝術的賦能關系研究
摘要:人工智能藝術創作在實驗影像創作領域的應用已經開啟了一場藝術和技術的革命。實驗影像作為一種突破傳統敘事與表現形式的藝術創作形式,強調對影像賦能的實驗性處理,挑戰觀眾的審美體驗與觀看習慣。
在當前時代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AI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逐漸從輔助工具演變為創造性合作伙伴,推動了實驗影像的創作邊界與藝術表達的拓展,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重塑實驗影像的創作邏輯與美學范式。
本研究以“技術賦能藝術創作”為核心命題,系統探討了人工智能與實驗影像的互動關系,構建了“工具創新-思維拓展-觀念革新”三位一體的理論分析框架。研究突破了傳統技術工具論的局限,從藝術本體論視角重新審視了算法生成、
人機協同與創作主體性等關鍵問題,提出了實驗影像在AI語境下的嬗變規律。研究結合質性分析與量化實驗,揭示了風格遷移、參數化生成、交互敘事等技術路徑對實驗影像創作的影響機制,建立了技術實現與藝術表達的映射關系。
通過創作實驗《熵蝕之痕》,驗證了生成對抗網絡(GAN)在模擬記憶物質性轉譯中的可行性探索了算法不可解釋性與藝術模糊性的共鳴可能。研究發現AI技術通過三重機制重構實驗影像生態:工具層面實現創作流程的自動化與智能化,
思維層面催生涌現式創作與分布式作者模式,觀念層面推動藝術價值評判標準從“人類中心”向“后人類”范式轉型。研究同時指出技術賦能的辯證性拓展了創作可能性邊界,另一方面也引發了關于藝術原創性、算法偏見與文化記憶壟斷的倫理危機。
通過構建“技術-藝術-社會”三維評估體系,本研究不僅為實驗影像創作提供了可操作的技術方案與批判性思考框架,也為理解數字時代藝術與技術的共生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研究成果對跨學科藝術實踐、數字遺產保護與技術倫理建設具有雙重啟示意義。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xperimental image creation has initiated arevolution in art and technology. Experimental imaging, as a form of artistic creation thatbreaks through traditional narrative and expressive forms, emphasizes experimentalprocessing that empowers images and challenges the audience'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viewing habits. In the current er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AI in artistic creation has gradually evolved from auxiliarytools to creative partners, promot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creative boundaries and artisticexpression of experimental imag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technology is profoundly reshaping the creative logic and aesthetic paradigm of
experimentalimages. This study takes "Technology Empowering Art Creation" as the core proposition,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experimental images, and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tool innovation -thinking expansion - conceptual innovation". The research has broken through the limitationsof traditional technological
tool theory and re examined key issues such as algorithmgeneration,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and creative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artistic ontology. It has proposed the evolution law of experimental images in the context ofAI. The study combine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experiments to reveal the impactmechanism of technical paths such as style transfer, parametric
generation, and interactivenarrative on experimental image creation, and establishes a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GenerativeAdversarial Networks (GANs) in simulating memory materiality translation was verifiedthrough the creation experiment "Traces of Entropy Erosion", and the resonance betweenalgorithmic interpretability and artistic ambiguity was explored.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AItechnology reconstructs the experimental image ecosystem through three mechanisms:automation and intelligence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at the tool level, emergence of creative anddistributed author models at the thinking level,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tistic valueevaluation standards from a "human centered" to a "post human" paradigm at the conceptuallevel. The study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dialectical nature of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expands the boundaries of creative possibilities, while also triggering ethical crises regardingartistic originality, algorithmic bias, and cultural memory monopoly. By constructing a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of "technology art society", this study not only providesactionable technical solutions and critical thinking frameworks for experimental imagecreation,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symbiotic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technology in the digital age.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dual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interdisciplinary art practice, digit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technological ethics construction.

AIGC 生成照片,2025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選題的背景
二、 選題目的及研究意義
三、 論文基本內容
四、 本選題國內外研究綜述
五、 完成論文的條件與方法
第一章 實驗影像與人工智能藝術的賦能關系
第一節 實驗影像的概念界定及發展歷程
一、 實驗影像的概念界定
二、 實驗影像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人工智能藝術的發展和分類
一、 多視角下認識人工智能藝術及其發展進程
二、 技術實施與藝術實踐
第三節 本研究中賦能關系的具體含義
第二章 人工智能藝術賦能實驗影像創作的路徑分析
第一節 創作工具的創新
第二節 創作思維的拓展
第三節 藝術觀念的革新
第三章 實驗影像中人工智能藝術賦能帶來的藝術議題
一、 人工智能技術挑戰傳統藝術創作中作者身份的定義
二、 人工智能生成藝術作品引發關于藝術問題的思考
三、 人工智能藝術作品的法律與倫理層面的主體性爭議
第四章 未來走向:實驗影像與人工智能融合的新視野
第一節 拓展實驗影像創作邊界
第二節 賦予技術人文溫度與批判思考
第三節 技術賦能與藝術表達的辯證統一
第五章 畢業設計:《熵蝕之痕》在人工智能賦能當中的應用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BOB》,Ian Cheng,2022 年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驗影像創作的互動關系,通過理論建構與實踐驗證相結合的方式,系統分析 AI 技術對實驗影像創作的多維度影響。在理論層面,研究試圖突破傳統"技術工具論"的局限,從藝術本體論視角重新審視 AI 與實驗影像的共生關系,構建"技術-藝術-社會"三維分析模型,為數字時代的藝術理論研究提供新范式。通過梳理實驗影像在 AI 語境下的嬗變過程,研究將重點關注技術賦能對創作主體性、藝術價值標準和美學范式帶來的根本性重構,填補當前跨學科理論研究的空白。在實踐層面,本研究通過對國內外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提煉出 AI 技術賦能實驗影像創作的具體路徑,
包括工具層面的智能生成與風格遷移、思維層面的算法驅動創作、以及觀念層面的后人類藝術表達等,為藝術家的創作實踐提供方法論指導。研究還特別關注AI 藝術引發的核心議題,如作者身份的消解與重構、創作自主性的邊界、藝術評價標準的變化等,試圖在實驗影像的特定語境中給出批判性回應。通過畢業設計《熵蝕之痕》的創作實踐,研究將驗證理論模型的適用性,探索人機協同創作的新可能。從更廣泛的社會文化意義來看本研究不僅有助于推動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研究也為文化創新生態建設提供新思路并引發對 AI 藝術版權、倫理標準等問題的深入討論。研究強調在技術狂潮中堅守藝術的人文價值使用跨學科研究方法建立起藝術理論、技術實踐與社會反思之間的對話橋梁,橋梁既拓展了實驗影像的美學邊界也為理解人機協同時代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認知框架。
這一研究對于預測未來藝術形態演變趨勢指導 AI 藝術創作實踐和構建數字藝術批評體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實驗影像的概念界定在學術研究中呈現出多元視角,但其核心特征始終圍繞對傳統影像規范的顛覆與賦能本體的探索。實驗影像(Experimental Film/Video)作為一種區別于傳統藝術的影像藝術創作形式,其核心特征在于對既有影像語言、技術手段和觀看方式的顛覆性探索。實驗影像不僅限于動態的影視作品,還可以通過平面藝術、裝置藝術、數字藝術等多種賦能呈現。其最初指 60 年代的藝術家們采用便攜式磁帶攝影機制作的錄像作品。學者唐月在《實驗影像的樣貌更迭》中指出“可以把實驗影像理解為一種反傳統、反常規的影像創作方式,實驗影像更關注的是人內心和精神層面的視覺呈現[6]。”學者許翔在《實驗影像的敘事與視覺表現》中指出“廣義的實驗影像包含眾多有別于主流影像的影像并迥異于主流電影。實驗影像的敘事形式呈現獨特的、反傳統的、與時俱進的視聽特質[7]。
”學者吳禹盺在《實驗影像技術對藝術創作的影響與啟示》中指出
“實驗影像技術是一種通過數字化技術對影像和聲音等多種賦能進行融合從而達到創作新的藝術形式的技術。實驗影像技術可以將不同的賦能進行融合,通過數字化處理技術實現創新的藝術表達方式來創造出更為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8]”實驗影像的創作動機通常帶有強烈的個人化或政治性訴求。比如瑪雅·德倫的《午后的迷惘》通過夢境邏輯解構女性主體性,(圖 1-1)而讓-呂克·戈達爾的《電影史》則利用拼貼和文本疊加批判電影史的意識形態建構。(圖 1-2)實驗影像的核心在于對影像賦能的探索與創新,強調對影像語言、技術手段和藝術觀念的實驗性處理。無論是動態影像還是靜態的平面作品,實驗影像都試圖打破傳統的美學規范和技術限制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和哲學思考。實驗影像的創作通常不以商業或大眾娛樂為目的,而是更注重藝術性、思想性和實驗性。
它通過對影像的形式、材質、技術和內容的創新性處理挑戰觀眾的觀看習慣和審美體驗。在藝術中實驗影像通過對影像的構圖、色彩、光影、材質等元素的實驗性處理探索影像的表現力和觀念性。
人工智能藝術主要涵蓋兩個方向,一個是技術探索層面即將人工智能的藝術產出作為衡量其智能水平的參照系,這種實踐常見于書法、繪畫、創意設計、詩歌創作、音樂表演等藝術領域,評判重點在于其"作品"與人類藝術創作的近似程度。這類"藝術創作"的本質目標并非藝術本身而是以科技進步為衡量標尺借此評估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階段。一個是藝術創作維度。在這個范疇中技術被視作藝術表達的基礎載體,這類人工智能藝術本質上仍屬于人類藝術創作的延伸,人工智能技術在其中承擔的角色類似于攝影藝術中的照相機或是電影藝術中的放映設備。與傳統創作工具不同的是人工智能蘊含著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出多元化和層次化的特質。智能化的藝術媒介催生了全新的思維方式、理念碰撞以及藝術形式的革新。(圖 1-24)作為新興的藝術載體的演進軌跡往往呈現出從技術驗證到藝術表達的轉變過程。
以攝影史為例早期攝影曾長期模仿繪畫技法,電影藝術最初也沿襲了戲劇的表現形式。這種發展規律印證了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理論——新興媒介在誕生初期總會以既有媒介作為內容載體模仿逐步取代傳統媒介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當傳統媒介的表現形式仍具價值時新興媒介才會對其進行借鑒。換句話說在完成初期的模仿與移植階段后新興媒介往往會發展出獨立的藝術語言。法國ObviousArt 藝術機構推出的 AI 畫作《愛德蒙·德·貝拉米肖像》最初估價僅為 7000 至10000 美元最終成交價卻飆升至預估值的 40 余倍。這幅由生成對抗網絡(GAN)完成的作品其右下角簽名實為算法代碼"minGmaxDx[log(D(x))]+z[log(1-D(G(z)))]"這種設計營造出強烈的賽博朋克風格。當前 AI 繪畫的市場價格已回歸理性區間。這一現象表明天價成交并非源于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而是作為"首幅 AI 繪畫"的象征意義所產生的
溢價效應其中還包含媒體炒作的成分。這件作品堪稱新媒介誕生初期最具代表性的技術展示案例雖然曾經歷價格虛高階段,但基于批判性產生的溢價無法改變其模仿傳統媒介的本質——這種早期移植特征屬于技術驗證而非藝術創作。AI 繪畫尚未展現新媒介的獨特性僅僅停留在對傳統形式的復制層面,因此價格最終必然回歸價值本位。
賦予技術人文溫度與批判思考在技術狂飆突進的時代實驗影像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開辟藝術表達的新疆域。這種融合絕非簡單的技術疊加催生了一種具有獨特美學特質和思想深度的新型藝術實踐。當冰冷的算法與熾熱的藝術創造力相遇產生的不僅是視覺形式的革新更是一種能夠同時承載技術理性與人文溫度的獨特表達方式。藝術家們正在通過這種跨界實踐重新定義技術時代藝術的社會功能和美學價值。人工智能為實驗影像注入了前所未有的表現力,但這種技術賦能的價值最終仍需回歸到人文關懷的維度。藝術家 Refik Anadol 的《機器學習:建筑記憶》系列作品完美詮釋了這種平衡。通過訓練 AI 模型消化吸收建筑史上的海量視覺數據 Anadol 創造出流動的數字建筑影像這些作品既展現了算法的強大計算能力又將冰冷的數據轉化為對城市記憶和集體歷史的溫暖敘事。在這個過程中技術不再是目的本身,而成為講述人類故事的新語言。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藝術家邱志杰的《人工智能書法》項目,他將傳統書法藝術與生成對抗網絡相結合,在保持書法藝術精髓的同時探索出人機協同創作的新模式。這些實踐表明真正有價值的 AI 藝術創作應當能夠超越技術炫技的表層,實踐觸及人類共同的情感體驗和文化記憶。
結論
綜上所述,本論文以實驗影像與人工智能的賦能關系為核心,系統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實驗影像創作中的應用及其對藝術表達、審美體驗和藝術觀念的深遠影響。通過理論梳理、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結論:人工智能通過生成對抗網絡(GAN)、風格遷移、自然語言處理(NLP)等技術,為實驗影像創作提供了全新的工具與表現形式。AI 不僅能夠生成高質量的圖像和視頻,還能夠通過數據驅動的創作方式,幫助藝術家發現新的創作路徑與靈感來源,極大地拓展了實驗影像的表現形式與藝術內涵。人工智能與人類藝術家的協同創作模式,突破了傳統藝術創作中人類單一主導的方式。AI 不僅是工具,還可以成為創作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與藝術家共同完成作品。這種人機協作模式不僅提高了創作效率,還為實驗影像注入了全新的藝術語言與表達方式。AI 生成的藝術作品通過其獨特的創作方式和表現形式,挑戰了傳統的美學觀念與藝術慣例。
觀眾通過與 AI 生成作品的互動,獲得了全新的審美體驗與情感共鳴。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介入也引發了關于創作者身份、原創性界定以及技術依賴對藝術創作影響的深刻思考,推動了藝術觀念的更新與發展。人工智能在實驗影像創作中的應用,不僅帶來了技術上的創新,也引發了一系列倫理與哲學問題。AI 生成藝術作品的原創性如何界定?創作者身份是否從單一的人類藝術家轉向人機協作?這些問題需要在技術創新的同時加強規范和思考,以確保藝術創作的健康發展。實驗影像與人工智能的結合,代表了藝術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趨勢。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AI 將在實驗影像創作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通過技術賦能與藝術表達的辯證統一,實驗影像將探索更加開放、多元和跨界的藝術表達形式,構建人機共生的未來藝術生態。總之,實驗影像與人工智能的賦能關系研究不僅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也為技術與藝術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論
支持與實踐指導。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實驗影像將在藝術表達、審美體驗和藝術觀念等方面實現更大的突破與創新,為當代藝術景觀注入新的活力與價值。
參考文獻[1] 陳剛,史爽爽,于雅淇.新媒體藝術設計[M].化學工業出版社:202306.177.[2] 鄧巖.人工智能時代攝影圖像的空間轉換[M].人民郵電出版社:202009.215.[3] 王洪亮,徐嬋嬋.人工智能藝術與設計[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2201.212.[4] 周清平.“互聯網+”時代的現代影像藝術[M].新華出版社:201706.346.5]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mage Processing in Medical Imaging[M]. Elsevier Inc.:2024-01-01.[6] Charlotte K .Electric Seeing:Positions in Contemporary Video Art[M].transcript Verlag:2022-07-29.[7] Khan R A ,Saba T . 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al Imaging: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M].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2024-08-26.[8] Morra L ,Delsanto S ,Correale L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al Imaging:FromTheory to Clinical Practice[M]. CRC Press: 2019-12-02.[9] [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0.238.[10]Sone Y ,Savery R .Cultural Technologies:Robot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Performing Arts[M].Macquarie University, Australia:2025-02-06. DOI:10.4324/9781003475972.[11]白斯同. 數字影像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融合[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24(11):146-149.[12]陳寶權,李道新,孫立軍,等. 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未來影像研究與思考[J]. 現代電影技術,2024(12):4-12.[13]方兆力. 從 ChatGPT 到 Sora:人工智能時代影像編劇書寫的碰撞與嫁接[J]. 云南社會科學,2024(5):182-189.[14]胡玉寶. 當代實驗影像藝術的研究與探索[J]. 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9,22(1):41-44.[15]劉恪. 中國實驗影像藝術中的空間探索與嬗變[J]. 藝術評論,2023(1):30-43.[16]劉春驛. 馬蒂斯繪畫特色在手繪實驗影像中的借鑒應用[D]. 山東藝術學院,2023.[17] 李超. 科技與藝術的交響——從"非物質/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展"看新媒體藝術的歷史和未來[J]. 藝術當代,2021(1):46-49.
[18]彭肜,羅丹. 機器智能美學時代的跨媒介記憶:雷菲克·安納多爾新媒體藝術的影像敘事[J].符號與傳媒,2024(2):113-126. DOI:10.13760/b.cnki.sam.202402010.[19]涂紫逸. 基于人工智能圖像生成手段的動態影像創作實踐[D]. 云南藝術學院,2024.[20]武琦. 科幻電影中人工智能形象的影像解構與哲學思辨[J]. 電影文學,2022(3):44-49.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