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會計學碩士論文,本研究突破傳統風控對財務指標與抵押擔保的依賴模式,構建涵蓋企業生命周期、經營者行為特征與行業波動規律的多維評估體系。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研究背景
銀行被視為金融體系穩定的重要支柱,銀行的安全與穩定對國家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在經濟下行態勢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多數企業的經營陷入困境,不良貸款問題亦隨之逐步凸顯,進而致使商業銀行面臨的信貸風險呈現出顯著攀升的態勢。具體到小微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融資需求具有規模小、頻次高、時效性強等特征,這類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直接關系到就業穩定、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商業銀行正逐步將小微信貸業務納入戰略轉型重點,通過產品創新與服務優化不斷拓展市場覆蓋面。然而,由于小微企業經營波動性大、財務信息透明度低、抵押擔保能力弱等固有特性,相較于傳統信貸業務,商業銀行在開展此類業務過程中,所面臨風險的復雜程度呈現出明顯的上升態勢。這對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管理能力提出了更為嚴苛的挑戰。
商業銀行小微信貸業務正處于規模增長與風險積累并行的關鍵階段,內部控制體系的健全程度直接影響小微信貸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當前商業銀行內控建設雖已取得階段性進展,但在風險防控精準性、流程管理適配性、技術應用協同性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間。如何構建既符合監管要求又能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的風控機制,已成為商業銀行小微信貸業務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核心命題。
1.2國內外研究文獻綜述
1.2.1商業銀行小微信貸業務風險研究
小微企業因其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信息不透明等特征,導致其信貸風險較為復雜,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長期存在,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
(1)小微信貸業務風險特征
小微信貸業務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Koyuncugil(2012)經過研究得出結論,由于在企業信貸業務的初期,銀行往往難以獲取企業的全面、真實的經營及財務信息,這為銀行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從而增加了風險程度[1]。陳蕾(2011)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角度剖析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提出化解信息不對稱乃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關鍵所在[2]。帥曉林(2016)也強調,目前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信息收集不完善會導致信用評級不準確,將引發銀行決策風險[3]。而He Zhiguo(2023)發現隨著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興起,借款人開始擁有并控制自己的金融數據,改變了傳統銀行在信息收集與信用評估中的主導地位,銀行獲取信息將更加困難[4]。
此外,武春桃(2016)通過構建商業銀行信息不對稱指標,實證考察了信息不對稱對非國有制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影響更加明顯[5]。杜倩(2023)指出小微企業的財務狀況不透明,銀行缺乏足夠的有效信息,地方商業銀行在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中面臨較大的風險挑戰[6]。而Saito與Tsuruta(2017)研究了日本中小企業擔保機制,指出雖然信貸擔保在降低初始信貸門檻上發揮作用,但卻可能增加道德風險[7]。
第2章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概念界定
2.1.1小微企業
小微企業是指規模為小型或微型的企業客戶,其中企業規模劃型標準按《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規定執行。如表2-1所示。

2.2理論基礎
2.2.1委托代理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米恩斯和伯利于上世紀30年代提出,用于解釋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下的管理矛盾,后被廣泛應用于金融、公共管理等領域。核心在于研究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因目標不一致、信息不對稱和風險偏好差異而產生的利益沖突問題。
該理論剖析了商業銀行內部各層級主體間的權責關系對內部控制的影響。在商業銀行中,運用薪資福利、獎勵機制等方式來激發代理人的積極性,同時借助內部控制機制來約束代理人的行為。特別是近年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呈現出增長態勢,其風險來源既包括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以及區域經濟結構轉型,也涉及銀行內部員工履職不到位甚至內外勾結所導致的惡意逃廢債務問題。因此,全員參與的內部控制可以有效調節委托與代理之間的關系,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助力機構經營目標的達成。
本文運用該理論,探討如何通過完善小微信貸業務內部控制機制,減少因代理問題產生的風險。本研究在分析信貸業務控制活動中,特別關注了貸前的盡職調查及貸后的信息反饋環節,通過增強調查透明度和提高信息共享度來緩解代理問題,從而提升小微信貸業務的準確性和合規性。
第3章Z銀行小微信貸業務內部控制現狀.............................15
3.1 Z銀行基本概況...............................15
3.1.1Z銀行組織框架..............................................15
3.1.2Z銀行信貸業務概況...............................17
第4章基于五要素的內部控制問題診斷....................................26
4.1控制環境缺陷.......................................26
4.1.1戰略傳導失效.................................26
4.1.2風險文化薄弱.......................................27
第5章小微信貸業務內部控制優化設計..........................46
5.1優化小微信貸業務控制環境...........................46
5.1.1戰略傳導機制重構..............................................46
5.1.2風險文化體系培育............................................47
第5章小微信貸業務內部控制優化設計
5.1優化小微信貸業務控制環境
5.1.1戰略傳導機制重構
商業銀行作為高度依賴制度協同的復雜組織,戰略傳導需突破傳統單向傳遞的簡單指令模式,轉而建立多層次的立體化戰略傳導機制。為確保戰略傳導的有效性,首先要保證戰略本身的清晰度與可分解性,將戰略目標轉化為可量化、可追蹤的關鍵績效指標,通過權責明確、流程整合與文化滲透的共同作用,打造戰略執行的閉環管理。在此過程中,重點是解決戰略目標與風險偏好的平衡問題,既要避免過度追求規模擴張導致的內部控制虛化,也要防止風險規避傾向對業務創新的抑制,從而實現戰略穩定性與執行靈活性的有機統一。
商業銀行小微信貸業務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戰略目標應深入對接風險識別與緩釋的底層邏輯,而不僅是管理層的愿景表達。因此,需要建立風險預警參數與戰略目標的聯動機制,以確保業務規模增長、客戶結構優化等戰略目標始終與不良率、資本充足率等風控紅線保持動態的調整。通過設置具體的業務準入標準、審批權限矩陣與績效考核系數等指標,將戰略傳導從理念層面具象為基層操作的標準化動作。在此框架下,戰略意圖通過風險參數向業務流程傳導,既保留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因地制宜的業務靈活性,又守住了核心風險防控的底線。

第6章結論與展望
6.1研究結論
近年來,國內外經濟環境出現了顯著的復雜性與多變性,尤其是在經濟滑坡與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作用的背景下,企業的運營狀況持續惡化,不良貸款問題逐步顯現。特別是小微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愈加顯著,致使商業銀行在一段時期內所承受的信貸風險迅速上升。基于此,本文以Z銀行為例進行小微信貸業務內部控制研究,得出結論如下:
小微企業的信用評估難度大,相比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缺乏完善的財務報表、經營歷史及信用記錄。由于信息不對稱,使得商業銀行在小微信貸業務管理上面臨更多挑戰。目前Z銀行的小微信貸業務的內部控制體系尚未充分適應小微企業的多樣化需求。本研究通過對Z銀行小微信貸業務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分析,進而對其內部控制存在的實際問題做出診斷,提出了下一步優化建議:其一,從戰略傳導機制重構與風險文化培育方面優化控制環境;其二,升級目前的小微企業綜合風險評估體系,構建非財務要素的動態評分模型;其三,通過全流程精細化管控強化控制活動;其四,完善風險預警系統及發展大科技信貸模式;其五,加強內部監督的獨立性以及與監管協同優化。
本研究立足于商業銀行的視角,進行小微信貸業務內部控制的理論研究,不僅旨在豐富相關理論體系,同時希望為同類銀行的實踐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